從《末代皇帝溥儀》看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面貌

撰文︰黃皓頤

  1986年,中國政府破天荒答應,開放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即故宮)作實景拍攝西方電影《末代皇帝溥儀》(The Last Emperor)。這是中國改革開放,藉着文化交流,要讓西方社會認識到中國的改變。

改革開放後 支持《末代皇帝溥儀》進紫禁城拍攝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從《末代皇帝溥儀》看改革開放的中國新面貌
改革開放後,《末代皇帝溥儀》是第一部中國政府開放紫禁城(故宮)拍攝的西方電影。3歲的小溥儀坐在龍椅登基的一幕,就是在故宮實地取景。(網上圖片)

  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對內對外都出現巨大變化,工業化和現代化加速發展,同時中國更以開放態度迎向全世界。事實上,對西方社會來說,擁有數千年歷史、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中國,是一個自我封鎖、難以窺探的神秘社會主義國家。

  當時,中國決定要對外開放,但應該怎樣才能讓西方世界認識到中國的改變?文化交流或許就是最好方法。剛巧,那時意大利導演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向中國政府提出拍攝以最後一個皇帝為題的《末代皇帝溥儀》。在中國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電影擔當宣傳角色,向西方社會傳遞「中國已經不再一樣」的信息。

  延伸閱讀:三峽遷徙見證離鄉別井 賈樟柯《三峽好人》透視社會實況

  1986年,中國政府破天荒答應,開放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即故宮)作實景拍攝。電影由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改編,是中國、意大利和英國合作,並集合了美、英、中、日、意等多國及香港地區的演員和製作人員。戲中講述愛新覺羅‧溥儀3歲登基做皇帝,之後經歷辛亥革命、軍閥混戰、日本侵華、新中國成立及文化大革命,最後成为普通民眾的60年跌宕人生。

藉《末代皇帝溥儀》 讓西方社會看到改革開放的改變

  當時故宮每日接待逾5萬遊客,但為了配合《末代皇帝溥儀》的拍攝而關閉了8個月。中國政府大力支持拍攝工作,不單安排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飾演獄長一角;拍攝年幼溥儀登基儀式時,近2萬名市民客串做文武百官。此外,片中又有1千多名學生扮紅衛兵,及2千多名解放軍扮演士兵。

  為了避免故宮內的文物有機會受到推軌鏡頭、搖臂和燈光所破壞,拍攝小溥儀坐在太和殿的龍椅登基一幕,只由一位攝影師用手提攝影機拍攝,並從殿外打燈。電影中大部分室內場景,都是在北京和意大利製片廠或影棚拍攝。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從《末代皇帝溥儀》看改革開放的中國新面貌
在改革開放後拍攝的《末代皇帝溥儀》中,尊龍飾演的溥儀,曾加入日軍創立的滿洲國,成為傀儡皇帝。(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首部荷里活戲 周恩來會見差利卓別靈

  《末代皇帝溥儀》給西方社會和中國民眾探視了清末的君主制、民國直至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演變,也藉着電影拍攝的文化交流,讓外國電影人親自看到當代中國的改變和進步。

  1988年4月11日,《末代皇帝溥儀》在第60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橫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9個獎項,成為大贏家。

  電影《末代皇帝溥儀》在1988年奧斯卡頒獎禮,9項提名全部獲獎,其中最佳原創配樂獎,由中國的蘇聰、日本的坂本龍一和英國的大衛伯恩(David Byrne)齊齊獲得,而蘇聰是第1位奪奧斯卡獎的中國人。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從《末代皇帝溥儀》看改革開放的中國新面貌
1988年,《末代皇帝溥儀》贏得第60屆奧斯卡頒獎禮最佳原創配樂,由中國的蘇聰(右)、日本的坂本龍一(左)和英國的大衛伯恩(David Byrne)齊齊獲獎,而蘇聰更是改革開放後第1位奪得奧斯卡獎項的中國人。(圖片來源:Getty)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潑水節是佛教在雲南傣族地區傳播,潑水節便成為傣族習俗流傳下來,有數百年歷史。

《潑水節之歌》與醉了的年代

改革開放推義務教育 鄧小平:國力強弱取決人才

乒乓外交50周年 中美關係新一頁

鄧小平登楊浦大橋 浦東改革開放起點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改革開放

珠海

改革開放|一窮二白到GDP破4000億 珠海如何從小漁村變大都市?

十四五規劃

2:28

十四五民生篇|中國怎樣應對老齡化?

一帶一路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編輯推薦

垃圾徵費|4‧22齊「走塑」 禁膠餐具外賣點算?網購棉花棒會否犯法?

懸崖咖啡館

用生命來喝咖啡?這杯索價400元的「懸崖咖啡」有何特別?

茅台咖啡!「醬香拿鐵」首日熱銷1億元 喝完還能駕車嗎?

特調咖啡

生蠔咖啡、章魚拿鐵 為何這些創意特調咖啡席捲中國?

「世界最孤獨咖啡館」有多難到達?

深圳露營咖啡地圖

灣區打卡|深圳超火露營咖啡地圖 鬧市中體驗真實露營

15.9萬家企業|中國咖啡市場巨大 郵局藥店都「跨界」

1:20

百年同仁堂玩轉傳統 推「知嘛健康」Café歎中藥咖啡

2:30

總體國家安全觀10周年 一文認識「國家安全」

2:49
我們的故宮-榫卯

我們的故宮|榫卯和斗拱的關係密不可分?

1:58
一帶一路科普篇-綠色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綠色絲綢之路是甚麼?一文看清重點成果

1:54

一帶一路科普篇|如何以「中國方案」打造「數字絲綢之路」?

2:25

一帶一路科普篇|RCEP是甚麼?它與一帶一路如何1+1>2

2:46

一帶一路科普篇|「鋼鐵駝隊」是甚麼?解密中歐班列

2:52
一帶一路科普篇

一帶一路科普篇|亞投行與絲路基金扮演甚麼角色?

敦煌保育80年|「敦煌癡人」常書鴻 放棄留法回大漠 「為它死也值!」

坐在輪椅的人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欣賞別人的幸福

道濟會堂
丁新豹
丁新豹

丁新豹憶基督教跟革命的關係密切?

當代中國 時評

人均壽命不斷延長 中國人的「長壽密碼」有哪些?

1970年4月24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4個龍

     2024年是龍年,除了年份之外,原來月份、日期、時間都可以生肖來排序。那麼龍月、龍日是怎樣來定義?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這樣「四龍合一」的日子,今年會出現幾次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