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登楊浦大橋 浦東改革開放起點

撰文︰華思齊

  1993年底,一個寒風細雨的日子,上海刮着大風,氣溫跌至零度。年屆90歲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惡劣天氣下堅持下車,頂着帽子、套着大衣,登上由中國造橋工人一手一腳打造的「楊浦大橋」,在兩個女兒攙扶下走了2、30米。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 晚年最關心上海

  站在鄧小平身旁的上海黃浦江大橋工程建設總指揮朱志豪告訴他,這座是當今世上最大的斜拉橋,鄧小平高興地握着他的手說:「感謝上海的工程技術幹部,感謝上海的造橋職工,向他們問好。」鄧小平的笑容,對他感受至深。

  對上一年,鄧小平參觀上海南浦大橋時,曾經問他:「這座橋是不是世界上最大?」可惜他只能告訴鄧小平,那座橋在全球排第3。一年多後,他終於能自豪地向鄧小平介紹,中國人造出世界最大斜拉橋。

鄧小平到過南浦大橋不下一次,早於1992年2月,他已到過還是工地的楊浦大橋視察,觀看大橋設計模型。(網上圖片)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到過楊浦大橋不下一次,早於1992年2月,他已到過還是工地的楊浦大橋視察,觀看大橋設計模型。(網上圖片)

  鄧小平晚年最關心的地方,就是上海。他曾經說過,1980年改革開放時,後悔沒把上海列入經濟特區。80年代末,4個經濟特區略見成績,鄧小平把目光重投上海。由1988年開始,他連續7年在上海過年,見證浦東蛻變;對於上海的潛力和發展,他一清二楚。

  1990年,國務院宣布開發浦東,深化改革開放,上海發展一日千里。浦東因應國內外經濟環境,推出「三個先行」發展策略,以金融貿易、基礎設施和高新產業先行。鄧小平說過,「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受惠國策,浦東無論在城市基建、產業或資本引進,積極探索新模式,體現高效市場機制。

把握改革開放機遇 鄧小平籲「抓住20世紀的尾巴」

楊浦大橋於1991年5月動工,大橋採用雙塔雙索面疊合樑斜拉橋結構,主塔高200米,呈鑽形,全長8354米,跨越江面602米,這個主跨度於1993年建成時為世界同類型橋梁之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楊浦大橋於1991年5月動工,大橋採用雙塔雙索面疊合樑斜拉橋結構,主塔高200米,呈鑽形,全長8,354米,跨越江面602米,這個主跨度於1993年建成時為世界同類型橋梁之最。當年鄧小平到訪,更親筆題寫了「楊浦大橋」四字。(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楊浦大橋建成那一年,是鄧小平最後一次到上海,也是他留在上海最長時間一次,由1993年12月一直待至1994年2月才離開。除了參觀楊浦大橋,他還到過浦東新區雄姿、羅山、龍陽兩立交橋,並在新錦江大酒店頂樓看夜景,留下「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的評價,呼籲上海人把握改革開放機會,「抓住20世紀的尾巴,這是上海的最後一次機遇」。

  28年前4月,楊浦大橋合龍完工,成為南浦大橋之外、連接市中心的重要橋樑,拉近了浦東浦西,打通上海交通和經濟動脈,成開發浦東的起步點。改革開放後,由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到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浦東開發30年,由小漁村蛻變國際都會,財政總收入由11億人民幣急增逾300倍,達到超過4,000億,應驗了鄧小平的話:「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

  延伸閱讀:中央加強戰略部署 打造浦東成中國經濟新龍頭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從《末代皇帝溥儀》看改革開放的中國新面貌

從《末代皇帝溥儀》看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面貌

乒乓外交50周年 中美關係新一頁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發射亞洲一號衛星中國航天科技走向國際

成功發射亞洲一號衛星 中國航天科技走向國際

由周恩來逝世到「四五運動」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非凡75年

3:07

非凡75年·科技篇|從跟跑到超越 中國前沿科技不斷突破

國策通識

深圳作為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

國策通識|甚麼是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

中國曾經發行過的國庫券實物

改革開放|「愛國就買國庫券」 細說新中國國債的故事

十四五規劃

2:28

十四五民生篇|中國怎樣應對老齡化?

一帶一路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編輯推薦
3:30

非凡75年·環保篇|中國自然保育的5個「第一次」

3:05

非凡75年·文體篇|新中國體育75年 從零到4000個世界冠軍

2:48

非凡75年·政經篇|75年糧食增產5倍 中國人吃飽了 也吃好了

2:47
近年,網劇、網文、網遊已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新三樣」。

非凡75年·文體篇|中國文化出海「新三樣」:網劇 網文 網遊

3:09

非凡75年·政經篇|中國的脫貧奇迹

2:52
新中國成立75年,逐步成為清潔能源冠軍。

非凡75年·環保篇|中國何以成為「清潔能源冠軍」?盤點3大成就

2:11
新中國成立75年來,經濟取得巨大發展。

非凡75年·政經篇|書寫奇迹 持續超越 中國經濟走過怎樣歷程?

3:07
中國5G、AI、大數據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非凡75年·科技篇|從5G、AI到大數據 中國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3:45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航天「從無到強」 躋身世界前列

2:48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交通75年 從「基本靠走」到復興號和C919

3:15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如何成為「基建狂魔」?

3:02

非凡75年·政經篇|社會民生「七個有」 中國建成全球最大社保體系

2:25
中央贈港大熊貓安安與可可

中央贈港大熊貓|將入住安安佳佳舊居 即睇安安可可小簡介

2:59

非凡75年·政經篇|新中國外交75年 從「一邊倒」到「大國外交」

中國一間鋼鐵廠內的工人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憶中國十八世紀思想文化僵化 難以發展現代科學自由經濟

母子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兩張帳單看親情何價

1986年10月12日至18日
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問中國

冬季冷暖看重陽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因此非常看重氣候變化。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與冬季氣候原來也有關係?

  古代有一種說法:「今年重陽不打傘,明年地裏光杆桿。」意思就是重陽節那天不下雨(不打傘代表不下雨),那麼之後的冬天就會較為乾旱,在水份不足的情況下明年糧食收成也會出現問題。

  相類似的農諺也有:「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旱。」意思就是說如果農曆十三前後沒有雨,往後雨水就比較少了,整個冬天雨雪匱...

4個龍

     2024年是龍年,除了年份之外,原來月份、日期、時間都可以生肖來排序。那麼龍月、龍日是怎樣來定義?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這樣「四龍合一」的日子,今年會出現幾次呢?

書展專題講座-《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保育在香港

第34屆香港書展將於本月17日至23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今年香港地方志中心再度與中華書局攜手參與香港書展,並舉行專題講座。書展亦設置《香港志》專屬展位,親臨專區並參與遊戲,更有機會獲贈禮品,不容錯過!

  •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226-227)
  • 日期︰2024年7月22日(星期一)
  •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