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那些年將深圳一分為二的「二線關」

編輯︰許可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經過40年建設,這南方小城已變成千萬人口的國家經濟重鎮,更是世界級的科技產業基地。看着深圳的高速發展,大家或者已經淡忘,甚至從沒聽說過,這個代表着改革開放的城市,曾有一條80多公里長的「二線」橫穿而過,3米高鐵絲網把它分隔成「關內」和「關外」兩個世界。

「管理線」保特區穩定 為改革開放護航

  中國確立改革開放的國策後,於1980年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以及福建廈門,設立4個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而深圳比鄰經濟已起飛的香港,地位無疑最為重要,也是最能吸引各方面資金和人才,而資金和人才正是它成功的關鍵。

中國的經濟特區中,只有和香港接壤的深圳,以及與澳門相連的珠海設有「二線」。(網上圖片)

  不過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經濟特區,其範圍並不等於深圳市全境,而是只有目前的羅湖、福田、南山和鹽田4個核心區,面積300多平方公里。到了1982年,隨着特區建設腳步加快,當局為確保特區的穩定和發展,以及方便在特區範圍實施某些特殊經濟政策和稅務優惠,並防止其他地方民眾無序湧入特區,對香港和深圳邊境造成壓力,決定在特區與非特間的邊界設置「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並於大約3年後峻工。港深邊界是「一線」,「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也就被俗稱為「二線」。

    延伸閱讀瓦頂下的美式快餐 麥當勞走入中國 深圳開第一間分店

 改革開放初期入特區手續繁複 

  「二線」東起深圳鹽田區梅沙背仔角,西至寶安區南頭安樂,全長84.6公里,沿線有近3米高的鐵絲網分隔,由武警駐守,初期設有布吉、南頭、沙灣等6個檢查站,亦即所謂的「二線關」,後來檢查站增至16個。當局規定,深圳特區戶籍居民要憑身份證、非深圳特區戶籍居民則要憑戶籍地所簽發的邊防證,才可通過檢查「入關」,而香港澳台居民和外國人從內地其他地方進入特區,則要出示回鄉證等證件。

排長龍曾經是二線關的常態,這也進入深圳的交通時間變長。(網上圖片)

  以往北上的港人,或多或少都有過「二線關」的經驗:有武警上車核對乘客證件,又或乘客要下車到旁的驗證大廳排隊過關。更早北上者,還會有這樣的印象:當特區已經熱鬧繁榮的時候,「二線」外還只有工廠,一些地方更是偏僻荒涼,關內關外是兩個世界。

  另外,在「二線」設立之初,當局對「入關」管制是相當嚴格的,內地民眾要申請到深圳特區的邊防證絕不容易,既要到單位「政審」和開介紹信,又要經派出所查核,再到公安局辦理,手續非常複雜,甚至要靠「關係」才能辦成。有經過這一段的內地人說,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要去一趟深圳特區,比現在要去歐美旅行還「大件事」。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深圳地標蓮花山公園 鄧小平銅像見證歷史

偷渡入關 SOHO中國老闆成改革開放傳奇 

  也因如此,當年不少一腔熱血到深圳特區闖天下的年輕人,曾因沒有邊防證被擋於「二線」之外,幾乎要望關興歎,創辦「SOHO中國」的潘石屹也是其中之一。

潘石屹原在國家石油部工作,後進軍地產業,現已是百億富豪。(圖片來源:中新社)

  潘石屹接受內地傳媒專訪時透露,1987年他變賣了所有家當,辭職南下深圳,但到達南頭關時,卻因沒有邊防證進不了特區。那時他只有80元(人民幣,下同),但一咬牙花了50元找蛇頭求助,終於在對方帶領下,從鐵絲網下面的一個洞鑽進了「二線」。他在深圳搬過磚、推銷過電話,再轉到剛建省的海南發展,並涉足地產業,但這已是以後的事。

  至於曾為特區保駕護航的「二線」,也隨着深圳高速發展,關內和關外的差距被撫平而失去作用,甚至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障礙。2005年,深圳取消邊防證制度,內地居民憑身份證即可進入特區;2010年,經濟特區在擴大至深圳全市,二線已名存實亡,隨後設施更被拆除;直至2018年,早已沒有存在感的二線正式被官方撤銷,走入歷史。

   無論如何,「二線」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它的消亡正也是改革開放深化和深圳成功的例證。

二線2018年正式撤銷,但16個二線關的車道和建築,因為交通改善工程,早於2015年已全部拆除。事實上,二線關曾是進入深圳核心區的交通樽頸,經常導致大塞車。(網上圖片)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深圳巨變40年

小漁村變大都市 深圳改革開放40年巨變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鄧小平南巡

鄧小平南巡講話2|姓「資」姓「社」 應看是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19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在廣東、福建兩省試行「三來一補」,所謂「三來一補」即是「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以及補償貿易」

蛇口響起改革開放鞭炮 三來一補港商內地設廠

鄧小平南巡|深圳遠眺香港

「刷掌支付」北京深圳上線 吃飯搭地鐵「兩手空空」 手機沒電都不怕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深圳巨變40年

小漁村變大都市 深圳改革開放40年巨變

2:50
二線關

改革開放|那些年將深圳一分為二的「二線關」

1:59

32.5歲|中國最年輕城市是哪個?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人口- 深圳城市中心

中國經濟特區深圳發展迅速 城市中心究竟在哪裏?

當代中國-深圳創業密度全國第一

200萬家企業|中國老闆最密集的城市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人口

深圳人口40年增43倍 當代中國的超級神話

1:16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速度-深圳書城

當代中國 深圳7大超級書城 閱讀風氣領先全國

改革開放

人民路高架橋

改革開放|全國第一座城市內高架橋 廣州人民路高架橋令人又愛又恨?

十四五規劃

2:13

十四五創科篇|「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未來經濟 人工智能成重點

一帶一路

3:23

一帶一路入門篇|盤點一帶一路八大里程碑

編輯推薦

神舟十六號升空創多項第一 航天工程師 載荷專家首登「天宮」

執行神舟十六號任務 景海鵬四度上太空

香港 航天 科研

香港農業研究首次「上太空」 有哪3方面重要意義?

展望2023|中國航天3大任務逐個數 第三批太空人出征成焦點

中國航天|駐守天宮 中國太空人能吃到甚麼水果?

天舟六號發射 為中國太空站送「快遞」包括70公斤水果

中國航天;嫦娥七號;重型火箭;天問二號

一文看清2023中國航天焦點:重型火箭 嫦娥七號 天問二號等全面推進

3:20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路」機遇 甚麼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3:20
絲綢之路經濟帶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聯通 甚麼是「絲綢之路經濟帶」?

2:10
一帶一路地圖;一帶一路科普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一路怎麼建?一文看清5大合作重點

2:10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一路是甚麼?

3:04
故宮鐘錶館

我們的故宮|鐘錶館的精品知多少?

3:02

我們的故宮|甚麼是小滿動三車?

3:32

十四五創科篇|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是甚麼?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

王德峰看東西方人生態度大不同 西方哲學不能變成中國思想

當代中國-中青時評
中青時評

「鐵路+旅遊」激發旅遊市場新動能

中美關係尚未到解凍階段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環球網 社評
環球時報 社評集

中美關係|歡迎中美關係「解凍」 但美國必須來真的

「茅坑裏扔石頭」會有甚麼後果?

  廣東話歇後語的功能除了幽默地帶出說話者意思外,還能夠很形象化地展示場景,令人看後會心微笑。

  「茅坑裏扔石頭」就是形象化地展示場景,只要稍加想像,便令人會意得到當中的意思。   當把石頭用力投入一桶水中時,石頭就會激起桶中的水,還會濺出來沾濕身。如果那不是一桶水而是茅坑的話,激出來的就不是水了,而是「激起公糞」。   套用在生活中,就有「茅坑裏扔石頭——激起公憤」的意思了。  ...

1.4萬條龍

  在中國古代,龍被視為皇權的象徵,皇帝也自稱「真龍天子」。在北京故宮,就可以看到許多「龍元素」裝飾。   俗稱「金鑾殿」的太和殿,是紫禁城龍元素最多的宮殿之一,據指有超過1.4萬處龍紋裝飾,分別都藏在哪裏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