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歷史|丁新豹看廣州唐清兩朝商貿蓬勃發展

編輯︰黃皓頤

  南北朝是廣州一個重要時期。為甚麼?因為當地北方經歷五胡亂華,匈奴、鮮卑、氐、羌、羯,搞到烏煙瘴氣,相對而言,南面比較安定。因此,較多中原人士走難到廣州,令廣州開始發展起來。

丁新豹看廣州唐朝交通發達 南海神廟見證海路繁盛

廣州光孝寺
廣州光孝寺是廣州重要的佛教聖地,禪宗六祖惠能是在該處剃度出家。(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廣州的光孝寺,在唐朝時,寺廟的規模不斷擴大,是嶺南地區重要的佛教聖地。而六祖惠能,即禪宗六祖,就是在這裏剃度出家。

  延伸閱讀:廣州光孝寺是三國景點?

  唐朝對廣州發展好重要,北面打通了一條梅嶺古道,連接江西。

  中國古代交通運輸都是靠河流,雖然經河流的交流很慢,但很多人還是會選擇坐船。

  江西下面有一條河流叫鑑江,再由鑑江一路走出去,可以到達長江。從長江,就可以去其他地方了。所以,這條路打通後,是很重要的。以前人們上京考試,就是走這條路。

  隋唐朝時,廣州的發展可說達到高峰期,很多外國商人會前來做生意。在廣州,外國人都會住在一個地方,叫蕃坊。

  在廣州,有一座很重要的海神廟──南海神廟。南海神其實就是洪聖,南海神廟亦即是香港的洪聖廟。

  最早及最大的洪聖祖廟,就是廣州黃埔的南海神廟。當時人們出海前,都會前往拜一拜,甚至每位新帝上任時,都會派人去拜祭南海神,意指向南海神報到(report duty)。

  廣州,正是唐朝興盛的上佳見證。

  延伸閱讀:大灣區歷史|丁新豹看秦朝造船廠見證廣州發展史

丁新豹看清朝開放廣州十三行貿易 鴉片戰爭後增商通口岸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自1757年,清朝開放廣州成為唯一讓外國人來華做生意的地方。當時的廣州十三行貿易,令廣州的商業貿易非常蓬勃。圖為2016年建成、位於廣州荔灣區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館藏超過4,800件,主要是清朝廣州的外銷工藝品。另設有展廳包括開海設關、十三行風貌、十三行行商、十三行貿易等。(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清朝最初實行海禁,解禁後,成立了一個海關,跟着很多外國船隻在18世紀時開始來華,例如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瑞典東印度公司等等。

  到了1757年,這是對廣州很重要的年份,由這年開始,朝廷只是開放廣州給外國人來華做生意,變相是廣州壟斷了所有外國貿易。因此,這段期間廣州的商業貿易非常蓬勃。

  廣州十三行是中國政府將所有跟外國人做生意的商行給予一個專利權,但是對他們的監管很嚴格。大概有13間,但有時11,有時會多過13,反正就叫做十三行貿易。

  當時中國一方面歡迎外國人前來做生意,另一方面又擔心他們會「搞搞震」,十分矛盾。

  因此,設立了限制多多的「防範外夷規條」,包括外國人都要住在一個很細的地區,而且不可以離開該個地區。另外,所有女性都不可以進入廣州,以防範你帶同伴侶來華後,成家立室不願意走。

  簡單來說,當時中國的態度是,歡迎你來華做生意,但做完了,唔該快些走。

  至於那些外國婦女去了哪裏?她們都在澳門。當貿易季節過後,來華商人會到澳門跟家人一起過冬。亦因此這個原因,澳門突然間多了一大班人居住,令當地繁華起來。

  到了1839年,廣州發生禁煙事件,之後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後,廣州不再是獨一無二的通商之地,而是變成了五口岸通商。除了廣州外,開放了上海、福州、寧波和廈門作為通商口岸。由此,廣州失去了原來的壟斷地位。

  1841年香港開埠後,慢慢地廣州的商業地位,也被香港爬過了頭。因為香港是一個更加國際化的地方,加上當時廣州發生不少動亂,例如火燒十三行等等。

  最後,外國商人都搬到廣州荔灣區的沙面居住。

丁新豹看Canton誤譯為廣州? 將錯就錯一直沿用至今

  當時廣州很繁華,有很多不同國家的人來華做生意。有一班人來自印度孟買,當中有一個叫Jeejeebhoy Rustomjee,但其實他們不是印度人,而是波斯人,並信奉拜火教。

  這班人很懂得做生意,既會斤斤計較,又懂得拗數,是很成功的商人。

  英國人前來中國做生意時,帶同了這班人,所以在香港、澳門、廣州都有他們的身影。特別是香港,直至今時今日仍有約200人在此處生活,他們在跑馬地有屬於自己的大片墳場。

  香港有個名人叫麼地,就是尖沙咀麼地道那個Mody,也是有自己的墳場。

  延伸閱讀:大灣區歷史|丁新豹:廣州發展冠絕廣東省 自秦代已是華南地區中心

  我們常會將廣州譯為Canton,但Canton應該是指廣東,而不是廣州。只是人們將錯就錯,一直沿用至今,以Canton代表廣州。外國商人來到廣州,都誤以為當地是廣東。

  廣州除了商業貿易,也是很多文化交流進行的地方,例如第一個將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馬禮遜牧師(Robert Morrison),他的影響非常之大。

  他是第一個將聖經繙譯成為中文的人;又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成立了英華書院。

  此外,當時東印度公司有一位眼科醫生,他是中國最早使用西方醫術醫治眼疾的醫生,名為Peter Parker。Parker是一位美國醫生,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西醫教育醫院Canton Hospital,也就是著名的博濟醫院。

博濟醫院
創建於1835年的博濟醫院,是中國第一家西醫醫院;現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網上圖片)

  孫中山先生也曾經在博濟醫院讀書,這間醫院便是現在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了。(六之三)

  (轉載自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歷史文化學堂──走進嶺南文化》專題講座@YouTube,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

佛山祖廟

大灣區歷史|丁新豹看佛山陶器揚名中外 武術家黃飛鴻葉問顯赫有名

粵劇、雲吞麵、廣彩

大灣區歷史|丁新豹看廣式變港式 粵劇雲吞麵廣彩都有份

廣州五羊城雕像

大灣區歷史|丁新豹看秦朝造船廠見證廣州發展史

廣州,廣州塔

大灣區歷史|丁新豹:廣州發展冠絕廣東省 自秦代已是華南地區中心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農田、貨櫃船
當代中國-名家-溫鐵軍
溫鐵軍

溫鐵軍從土地和海洋文明 看東、西方兩大文明的差異

坐在輪椅的人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欣賞別人的幸福

道濟會堂
丁新豹
丁新豹

丁新豹憶基督教跟革命的關係密切?

當代中國 時評

人均壽命不斷延長 中國人的「長壽密碼」有哪些?

共同富裕
Qiyuan Lu
盧麒元

盧麒元看共同富裕:中國擴大經濟共同體成關鍵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三國景點阿斗寨|劉禪為何被百姓奉為「花神」?

中國在智慧科技養老上仍有很大發揮空間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新華網
新華網 時評

智慧生活|以智慧技術賦能養老服務

人民幣暫時難以取代美元地位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雷鼎鳴
雷鼎鳴

雷鼎鳴看中國經濟|人民幣取代美元的障礙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

王德峰看東西方人生態度大不同 西方哲學不能變成中國思想

當代中國-中青時評
中青時評

「鐵路+旅遊」激發旅遊市場新動能

中美關係尚未到解凍階段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環球網 社評
環球時報 社評集

中美關係|歡迎中美關係「解凍」 但美國必須來真的

2022年貴州大學畢業生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中國崛起|張維為看中國5大經驗值得美國學習 更要學長遠規劃能力

呼倫貝爾草原
陳萬雄

陳萬雄憶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戰皆在呼倫貝爾草原

中國願意和世界各國落實多邊主義
當代中國-央視快評
央視快評

中國經濟|攜手共促開放共享的服務經濟

霞飛宸

霞飛宸解說馬遠《水圖》:取材及手法絕無僅有

 美元人民幣
翟東升

翟東升從日德匯率政策 預示不干預人民幣升值利多於弊

當代中國-林奮強-林奮強的香港情:有實效的選舉香港第一次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林奮強
林奮強

林奮強的香港情:有實效的選舉 香港第一次

當代中國-名家-金一南:新中國給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質財富
當代中國-金一南
金一南

金一南:新中國給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質財富

當代中國-名家-樊錦詩:共同守護人類的敦煌莫高窟
樊錦詩

樊錦詩:共同守護人類的敦煌莫高窟

當代中國-名家-張信剛看中國傳統取代西方習俗?
張信剛

張信剛看中國傳統取代西方習俗?

當代中國-名家-莫言給文學創作人的貼士:發個好夢刺激靈感
當代中國-莫言
莫言

莫言給文學創作人的貼士:發個好夢刺激靈感

當代中國-金燦榮
金燦榮

金燦榮論中國外交:中華和合文化推動世界和平共處

當代中國-名家-池田大作追思偉人周恩來病中推動中日友誼永不放棄
當代中國-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追思偉人周恩來 病中推動中日友誼永不放棄

當代中國-吳家瑋-吳家瑋窮小子美國發憤苦讀成材
當代中國-吳家瑋
吳家瑋

吳家瑋窮小子 美國發憤苦讀成材

當代中國-李光耀-看中國崛起與中美關係
當代中國-李光耀
李光耀

看中國崛起與中美關係

當代中國-單霽翔-今年故宮600歲
當代中國-單霽翔
單霽翔

修繕保育 北京故宮迎來600歲生日

當代中國-時空筆記
時空筆記

高級餐廳講電話 新人類新鮮事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