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1/02/2024
孫中山在鄉下的時候,因為窮,所以10歲才讀書。讀到12歲,他就跟隨大哥去了檀香山,然後就一直讀番書,就是我們說的英文書。然後1883年回到香港,繼續就讀中央書院(今為皇仁書院),讀完後就讀西醫書。
丁新豹憶孫中山在港接受西式教育 眼光變得寬闊和遠大
孫中山由1883年到1892年這段期間,也就是每個人的思想最重要的形成階段,從10多歲到20幾歲的青年時代,是在香港度過,接受的也是香港的教育。
當時的皇仁書院,教的是Maths、Geography、History,不是只有中國歷史,也會教西史;也有中文、代數,其實和我們今天讀的科目很相似。
大家不要忘記,當時的中國還在舉行科舉考試,讀「四書五經」。
由此,你看看孫中山等人為甚麼可以在晚清這麼出名,這麼先進,就是因為他們在香港接受西式教育。他們的眼光寛闊和遠大,他們看到的東西也比較多,所以孫中山先生的老朋友都是在香港讀書的。
孫中山在1923年2月20號回來香港,曾說了這樣的一番話。「這次回到香港,如返到自己的家一樣。因為從前是在香港讀書,教育從香港得來的。從前有人問我,你在何處及如何得到革命思想?我說革命思想是從香港得來。」
這是很直接的講法。他從18歲到20多歲都在香港讀書,所以這些思想來自香港是一點都沒錯。
可以看到,香港這個地方是多麼特別,可以孕育出這些特別的人。
延伸閱讀:丁新豹回顧香港西式教育 培育首批華人精英
丁新豹憶興中會首任會長楊衢雲 香港長大言行西化卻擁中國心
除了孫中山,近年來比較多人認識的是楊衢雲。他是興中會第一任會長。他也是在香港讀書,就是在聖保羅書院。然後他在聖約瑟書院教書,後來到了沙宣洋行做副買辦,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所以他不論年紀或社會地位,都比孫中山大。
楊衢雲又成立了一個組織,叫輔仁文社,這是第一個論政的團體。
這一班人都是在香港土壤中長大,都很西化,而且每一個人都有一顆中國心。
1901年,清朝派密探在香港中環結志街殺了楊衢雲,他被埋葬在跑馬地香港墳場。
丁新豹憶謝纘泰為興中會革命奔走 聯絡西方傳媒正面報道革命
謝纘泰是楊衢雲的好朋友,他在澳洲學成歸來,然後回到皇仁書院。
你會發現這班人,不是讀聖保羅書院,就是皇仁書院。
謝纘泰的英文非常好,所以在興中會革命的時候,他主要負責聯絡一些西方傳媒,讓他們可以正面報道這些革命。
大家也知道,傳媒的力量很重要。在辛亥革命之前,他們每一次搞革命,都會找一班報社的人聊天,好讓他們作出正面報,明白現在不是在搞搞震,不是在搞暴動,我們是有理念在裏面,有理念去推翻滿清政府。
當年楊衢雲死了後,謝纘泰也沒有興趣再做了。後來,他和朋友辦了一份報紙,名字叫做《South China Morning Post》,但當時不是叫《南華早報》,而是因為當時還是清朝,所以就叫做《南清早報》。
新聞自由也是很重要的。這些人可以孕育出這麼好的思想,就是因為當時香港有很好的傳媒等等。
《循環日報》(1874年創刊的香港第一份華資報章)的編輯王韜,曾寫過很多社論,所以接觸了很多資訊,都是內地人接觸不到的。
由此,解釋了為甚麼這班人的思想這麼厲害。(八之三)
延伸閱讀:丁新豹看南京條約影響深遠 香港為何變成中西匯流窗口?
(轉載自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歷史文化學堂──和諧與矛盾:論清末至中共建國前的中港關係》專題講座@YouTube,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