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2-21
孙中山在乡下的时候,因为穷,所以10岁才读书。读到12岁,他就跟随大哥去了檀香山,然后就一直读「番书」,就是我们说的英文书。然后1883年回到香港,继续就读中央书院(今为皇仁书院),读完后就读西医书。
丁新豹忆孙中山在港接受西式教育 眼光变得宽阔和远大
孙中山由1883年到1892年这段期间,也就是每个人的思想最重要的形成阶段,从10多岁到20几岁的青年时代,是在香港度过,接受的也是香港的教育。
当时的皇仁书院,教的是Maths、Geography、History,不是只有中国历史,也会教西史;也有中文、代数,其实和我们今天读的科目很相似。
大家不要忘记,当时的中国还在举行科举考试,读“四书五经”。
由此,你看看孙中山等人为什么可以在晚清这么出名,这么先进,就是因为他们在香港接受西式教育。他们的眼光宽阔和远大,他们看到的东西也比较多,所以孙中山先生的老朋友都是在香港读书的。
孙中山在1923年2月20号回来香港,曾说了这样的一番话。“这次回到香港,如返到自己的家一样。因为从前是在香港读书,教育从香港得来的。从前有人问我,你在何处及如何得到革命思想?我说革命思想是从香港得来。”
这是很直接的讲法。他从18岁到20多岁都在香港读书,所以这些思想来自香港是一点都没错。
可以看到,香港这个地方是多么特别,可以孕育出这些特别的人。
延伸阅读:丁新豹回顾香港西式教育 培育首批华人精英
丁新豹忆兴中会首任会长杨衢云 香港长大言行西化却拥中国心
除了孙中山,近年来比较多人认识的是杨衢云。他是兴中会第一任会长。他也是在香港读书,就是在圣保罗书院。然后他在圣约瑟书院教书,后来到了沙宣洋行做副买办,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他不论年纪或社会地位,都比孙中山大。
杨衢云又成立了一个组织,叫辅仁文社,这是第一个论政的团体。
这一班人都是在香港土壤中长大,都很西化,而且每一个人都有一颗中国心。
1901年,清朝派密探在香港中环结志街杀了杨衢云,他被埋葬在跑马地香港坟场。
丁新豹忆谢缵泰为兴中会革命奔走 联络西方传媒正面报道革命
谢缵泰是杨衢云的好朋友,他在澳洲学成归来,然后回到皇仁书院。
你会发现这班人,不是读圣保罗书院,就是皇仁书院。
谢缵泰的英文非常好,所以在兴中会革命的时候,他主要负责联络一些西方传媒,让他们可以正面报道这些革命。
大家也知道,传媒的力量很重要。在辛亥革命之前,他们每一次搞革命,都会找一班报社的人聊天,好让他们作出正面报,明白现在不是在「搞搞震」,不是在搞暴动,我们是有理念在里面,有理念去推翻满清政府。
当年杨衢云死了后,谢缵泰也没有兴趣再做了。后来,他和朋友办了一份报纸,名字叫做《South China Morning Post》,但当时不是叫《南华早报》,而是因为当时还是清朝,所以就叫做《南清早报》。
新闻自由也是很重要的。这些人可以孕育出这么好的思想,就是因为当时香港有很好的传媒等等。
《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的香港第一份华资报章)的编辑王韬,曾写过很多社论,所以接触了很多资讯,都是内地人接触不到的。
由此,解释了为什么这班人的思想这么厉害。(八之三)
延伸阅读:丁新豹看南京条约影响深远 香港为何变成中西汇流窗口?
(转载自香港中华文化发展联合会《历史文化学堂──和谐与矛盾:论清末至中共建国前的中港关系》专题讲座@YouTube,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