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鼎鳴看中國經濟|中國有無糧食危機?

編輯︰郭曉陽

  去年因為俄烏戰爭、極端天氣及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不少國家出現糧食危機,食品價格飛漲,港人應可感受到。北韓22年來首次連軍糧也要削減,人民還要上繳「愛國糧」;美國則在不少地方都缺蛋,一蛋難求。

  中國同樣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受到威脅,並非可以高枕無憂,但中國總算是危中有機,機中有危。

中國經濟|國際局勢動盪 被卡脖子影響糧食安全

  有些數據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2021年進行的全國國土調查顯示,全國共有超過8000畝可以恢復為耕地的農用地
2021年進行的全國國土調查顯示,全國共有超過8,000畝可以恢復為耕地的農用地,可以確保國家的耕地面積足夠滿足國人的糧食需求。(圖片來源:Getty)

  中國的耕地本就不多,全球十分之一的耕地要養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2009年全國第2次國土調查,發現中國共有20.3億畝(15畝等於1公頃,即1萬平方米),但2019年的第3次調查,卻只剩下19.179億畝,總共縮小了5.52%,離中央政府多次要力保的18億畝紅綫,又近了一步。耕地的減少,與工業發展、基礎建設及城鎮化等等佔地活動有莫大關係。

  我們若看外貿數據,一樣感到壓力。

  在2003年,中國穀物的淨出口是1,986萬公噸,但到了2021年,盈餘卻變為逆差,穀物進口比出口多了6,205萬公噸,變化不可謂不大。中國是否不靠輸入糧食便有糧荒?我算過一下,2003年穀物的自給率是105.6%,糧食有盈餘,但2021年的自給率看起來是91.1%,並不完全自給自足。

  按照經濟學邏輯,某些產品要輸入,是十分正常之事。例如中國種植大豆,單位成本比從外國進口足足高出3成,何不把土地建成工廠,多賺外滙去買糧?

過去10年,國家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1%,科研對農業產量的貢獻非常大
過去10年,國家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1%,科研對農業產量的貢獻非常大。(圖片來源:Getty)

  不過,在世局動盪、戰雲瀰漫的國際環境下,糧食供應是否安全、會否被對手卡脖子,便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延伸閱讀中國人口需要多少耕地才能養活?

中國經濟|耕地面積下降 全賴科技進步提升產量

  事實上,中央政府歷來都把糧食安全放在首要地位。

  自2004年起,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談與農業相關的問題。1995年環境研究專家布朗(Lester Brown)出版了《誰來養活中國》一書,直指中國的工業化會使她的耕地被大量消耗掉,最終糧產不足以支持她的人口,從而造成世界性的糧食危機。

  此書立論大有漏洞,忽視了科技對增加糧產的巨大作用,亦不懂市場力量會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及土地的投入,不少經濟學家對此書已有批駁,但他提出的警號,與中國人的居安思危想法一拍即合。

  認識中國的都知道,歷代若有糧荒出現,社會必有不穩,直接威脅國家安全,中央政府不會不防。

  我們若看另一組數據,卻可以樂觀不少。

運用無人機械、大數據等可以提升農業產量
運用無人機械、大數據等可以提升農業產量。圖為寧夏一個種植溫室。(圖片來源:Getty)

  沒錯,耕地面積是下降了,但播種面積卻是增加了。從2003年至2021年,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增加了10.67%,2021年達至25.3億畝,同期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也上升了18.33%,穀物的播種面積更上升了30.42%。

  為何播種面積大於耕地面積?因為同一面積,每年可以超過一造。

  延伸閱讀:中國投放多少支援在創科領域?

中國經濟|中國人生活水平提升 對食要求更高

  更重要的是產量。2022年糧食產量破了紀錄,達到68,653萬公噸。

  這是甚麼概念?這等於人均每年972斤糧食,亦即每天2.66斤。

  猶記得40多年前回大陸旅遊,吃飯要算糧票,一大碗飯便是二両米,我一天頂多能吃下3碗,即6両(1斤是10両),今天更吃不下這麼多。2.66斤是13大碗飯,離饑荒遠得很!若與過去作比較,2003年至去年,糧產共上升了59.4%,人口才增加了9.6%,糧食安全比20年前進步多了。

  為何人均要耗掉這麼多糧食?糧產增加了這麼多還怕不夠安全?這主要是因為現時中國人民食物的組成比前複雜得多,君子食不厭精,吃的肉大量增加了,而飼養牲畜需要多得多的食物。

  這個趨勢會繼續下去,人民收入持續上升,人均糧食消耗量會因肉食的增加及食材的浪費而不斷爬升。但若糧食價格高企,肉類會變得昂貴,那麼肉類的消費量會減少,可省回一些飼養用的糧食。

通過全新形式的銷售方式,包括直播帶貨等,可以提升農產品的銷量
通過全新形式的銷售方式,包括直播帶貨等,可以提升農產品的銷量。(圖片來源:Getty)

  我們也不應忘記,中國的農產技術進步神速,沙漠變農田、海水種稻、雜交水稻等等例子,使人眼花繚亂。我曾參觀過一些高科技農場,但覺其顛覆了我們對傳統農業的印象。

  近年中國進口的糧食不少,而中國人口卻有減少,我猜測部分糧食是被儲藏起來當儲備。這是理性的做法,若有戰事,手中無糧,怎會不慌?多少儲備才夠?這並無精準答案,但我相信夠兩年用的糧食,便較為安全了。

  中國已不是60多年前大躍進時期的中國,我們雖不應掉以輕心,但糧食供應安全問題並不尖銳。

(原文轉載自24/02/2023《晴報》)

中國黑龍江省稻田作業

溫鐵軍:為甚麼以中國為主的土地文明 更能作為人類文明未來的先導?

中國的科技水平,不論研究和實用性都在不斷進步

雷鼎鳴看中美關係|中國科技發展已超越美國?

西方媒體對中國一直存在偏見

雷鼎鳴看中美關係|西方媒體的認知戰走向挫敗

中美在台灣問題上仍有大分歧

雷鼎鳴看中美關係|中美在台海終會一戰?

中美兩國的人民壽命長短正在逆轉

雷鼎鳴看中美關係|看壽命長短 中美競爭的另類對比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俄羅斯、西方國家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俄羅斯雖被西方孤立 但西方被非西方世界孤立了

農田、貨櫃船
當代中國-名家-溫鐵軍
溫鐵軍

溫鐵軍從土地和海洋文明 看東、西方兩大文明的差異

坐在輪椅的人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欣賞別人的幸福

道濟會堂
丁新豹
丁新豹

丁新豹憶基督教跟革命的關係密切?

當代中國 時評

人均壽命不斷延長 中國人的「長壽密碼」有哪些?

共同富裕
Qiyuan Lu
盧麒元

盧麒元看共同富裕:中國擴大經濟共同體成關鍵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三國景點阿斗寨|劉禪為何被百姓奉為「花神」?

中國在智慧科技養老上仍有很大發揮空間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新華網
新華網 時評

智慧生活|以智慧技術賦能養老服務

人民幣暫時難以取代美元地位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雷鼎鳴
雷鼎鳴

雷鼎鳴看中國經濟|人民幣取代美元的障礙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

王德峰看東西方人生態度大不同 西方哲學不能變成中國思想

當代中國-中青時評
中青時評

「鐵路+旅遊」激發旅遊市場新動能

中美關係尚未到解凍階段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環球網 社評
環球時報 社評集

中美關係|歡迎中美關係「解凍」 但美國必須來真的

呼倫貝爾草原
陳萬雄

陳萬雄憶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戰皆在呼倫貝爾草原

中國願意和世界各國落實多邊主義
當代中國-央視快評
央視快評

中國經濟|攜手共促開放共享的服務經濟

霞飛宸

霞飛宸解說馬遠《水圖》:取材及手法絕無僅有

 美元人民幣
翟東升

翟東升從日德匯率政策 預示不干預人民幣升值利多於弊

當代中國-林奮強-林奮強的香港情:有實效的選舉香港第一次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林奮強
林奮強

林奮強的香港情:有實效的選舉 香港第一次

當代中國-名家-金一南:新中國給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質財富
當代中國-金一南
金一南

金一南:新中國給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質財富

當代中國-名家-樊錦詩:共同守護人類的敦煌莫高窟
樊錦詩

樊錦詩:共同守護人類的敦煌莫高窟

當代中國-名家-張信剛看中國傳統取代西方習俗?
張信剛

張信剛看中國傳統取代西方習俗?

當代中國-名家-莫言給文學創作人的貼士:發個好夢刺激靈感
當代中國-莫言
莫言

莫言給文學創作人的貼士:發個好夢刺激靈感

當代中國-金燦榮
金燦榮

金燦榮論中國外交:中華和合文化推動世界和平共處

當代中國-名家-池田大作追思偉人周恩來病中推動中日友誼永不放棄
當代中國-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追思偉人周恩來 病中推動中日友誼永不放棄

當代中國-吳家瑋-吳家瑋窮小子美國發憤苦讀成材
當代中國-吳家瑋
吳家瑋

吳家瑋窮小子 美國發憤苦讀成材

當代中國-李光耀-看中國崛起與中美關係
當代中國-李光耀
李光耀

看中國崛起與中美關係

當代中國-單霽翔-今年故宮600歲
當代中國-單霽翔
單霽翔

修繕保育 北京故宮迎來600歲生日

當代中國-時空筆記
時空筆記

高級餐廳講電話 新人類新鮮事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