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承載中國文化 活化傳承不容忽視

撰文︰紀小婷

  冬至大過年這一天,人人都盼望早收工,同家人朋友一起聚餐,盡享天倫。但其實在中國文化中,冬至的意義遠遠不止一餐飯或者幾粒湯圓作為二十四節氣的其中一個,冬至承載中國古人智慧和世界觀。如今,二十四節氣逐漸遠離現代生活,如何活化傳承,尤其值得思考。 

中國文化重要元素 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很多人未必知道,二十四節氣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那麼二十四節氣究竟是什麼?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體系。中國古人將太陽一年的運動軌跡分為24等分,每一份代表一個節氣。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24節氣傳承04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記錄周年的時間系統,對於農民耕種有很大參照意義。(圖片來源:Getty)

  二十四節氣計時方法,也是對氣候規律的總結,可以用來預測冷暖變化。因此,對於農業生產十分重要農民何時春種何時秋收,全靠二十四節氣的指導除此之外,中國各個地方都發展出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風俗習慣。以冬至為例不少地區有數九的習慣,即是冬至後數到第9個9(即81天),就會熬過寒冬迎來春天在福建,冬至流行用糯米,象徵團圓;在廣東,一直流傳着冬至祭祖的習俗等等。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24節氣傳承01
中國民間有很多關於二十四節氣的風俗習慣,例如在福建地區,到了冬至要製作象徵團圓的丸子。(圖片來源:Getty)

  不過如今看時間有手機、手錶,看天氣有天氣預報,節氣實用價值已經遠不如前,年輕人對節氣也愈來愈陌生。但是否意味着二十四節氣已經毫無意義?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的思考值得借鑒我們人工創造的都市文明,始終是在大自然的世界中存在的,人類還是學習尊重大自然,不能完全倚靠人工改造的東西。只要我們還想去親近自然,二十四節氣就值得保護它作為一種文化,是中國人思考和自然之關係的結晶,無論對今天還是未來的中國人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借力文創產品 普及中國文化  

  實際上這些年來,也有不少機構、商家和個人,通過各種方法推廣二十四節氣 

  比如,不少媒體製作「二十四節氣」的多媒體產品,利用漫畫、動畫等新型傳播手段推廣節氣,在社交平台上製造節氣氣氛讓年輕人更容易接觸到相關的信息和知識。 

  再如,許多節氣有關的文創產品也應運而生。近年推出多個文創品牌的故宮,就推出含有節氣信息的年曆出版《故宮的二十四節氣》兒童讀物2018年,上海長寧區開設了一家名為廿四·節氣的主題文創店,推出各種節氣相關的書籍,茶具、手賬和書籤2019年,中國歷史皇家宮苑北海公園創作節氣文創產品,把相關元素與手機殼、明信片、冰箱貼、布袋結合起來吸引不少年輕人的關注。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24節氣傳承02
不少文創機構推出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創意產品,讓這個古老的文化融入到現代生活中。(網上圖片)

  以上種種努力,將二十四節氣融入現代人的消費和生活中,無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廣和傳承的作用。但是,如何在消費的同時,提升現代人對於節氣的認識和認同更深入地挖掘當中的文化意義,仍然值得研究。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24節氣傳承03
節氣文創產品愈來愈豐富多樣,但如何在消費的同時深入理解節氣文化,值得深思與研究。(網上圖片)
相關標籤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務得事實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態度認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們會讚美這人做事「實事求是」,是一位能幹可靠的人。

  在古聖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語句來形容,就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漢書 · 景十三王傳》,由顏師古作注而得出這優美的釋文。這句話意思就是務必尋求事實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這句話語原本出自《漢書 · 景十三王傳 · 河間獻王劉德》,劉德是西漢景帝第三子,被封為河間王。劉德修學好...

不貴於無過 而貴於能改過

  要成功,就要經得起挫折。古代很重視個人的修養,特別看重「錯而能改」。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有一句名句「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就是說一個人從來沒有犯錯固然值得欣賞,但更可貴的就是一旦犯了錯而能改過自新。

  在古聖言書中,不乏錯而能改的教導。除了王守仁外,有司馬光《資治通鑑 · 漢紀》中的「固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可以...

彩扎醒獅傳承中國文化 年收入千萬助脫貧

1:55

中國文化遺產助力脫貧 白族扎染「點草成金」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冬至-香港_x1.jpg

冬至飲食中國文化:杭州人吃年糕 寧夏人吃「頭腦」?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冬至大過年

趣談中國文化|冬至為何「大過年」?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冬至大過年

趣談中國文化|冬至為何「大過年」?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傳統節日年輕化中國文化融入潮流消費

傳統節日年輕化 中國文化融入潮流消費

12月23日|最罕見的冬至?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24節氣傳承

二十四節氣承載中國文化 活化傳承不容忽視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冬至-香港_x1.jpg

冬至飲食中國文化:杭州人吃年糕 寧夏人吃「頭腦」?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