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5-05
為讓香港觀眾認識國家在保護瀕危物種、守護自然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成就和貢獻,團結香港基金呈獻系列短片《綠色新視野》,一連40集在無綫電視的黃金時段播出,「當代中國」網站亦同步更新。
第40集:環保重任 中國擔當
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後急促發展,但發展同樣令環境在過去40年備受影響。但氣候變化危機當前,中國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選擇肩負起重任。 中國承諾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不僅僅是個口號,以時代為己任,以責任為擔當。在保護環境這個全球議題上,中國承擔起自己的義務,與世界各國共同尋求永續發展之路。
第39集:環保觀念轉變 綠色消費風行
消費原來都和環保有關?綠色環保的消費方式正成為內地年輕人的新潮流。公共交通和共享單車、二手交易、有機食品......環保消費方式,正影響生活各個範疇。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不斷轉變,年輕一代崇尚綠色消費,肩負中國在每一個環保細節中不懈努力,不斷進步。
第38集:保護野生動物 書寫保育故事
2021年雲南野生象群北遷事件引起全球關注,15頭亞洲象踏遍半個雲南省,當局在過程中則悉心守護和引導象群安全返回棲息地。讓這場「奇幻之旅」也讓全球觀眾見證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加快建設自然保護區,現已形成2,750個自然保護區,有效保護85%野生動物。
第37集:最大自然保護區三江源重拾生機
被譽為「中國生命之源」的三江源是中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由於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三江源曾出現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其後政府通過退牧還草、退耕還林、生態移民等政策,對當地進行保護。通過保育,三江源重拾生機,不但滋潤了萬千生靈,更守護了華夏文明。
第36集:殯葬改革 釋放土地
「入土為安」是中國人的傳統,但由於人口老化,土葬令大量土地被佔用,難以與城市發展及生態環保共存。國家早在1956年就推行殯葬改革,時至今天,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已基本成為社會共識。火葬之外,國家又推動節地生態安葬,鼓勵實行海葬、樹葬及花葬。
第35集:停建境外煤電 共建美好家園
中國是全球最大海外燃煤電廠融資國,在2013年至2018年間提供多達156億美元的投資,生產的電力足夠3,000萬戶家庭使用。但燃煤發電產生高污染和高耗能不利保護環境,因此,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1年的聯合國大會上承諾,中國將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變相每年減少2億噸的碳排放,並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綠色低碳能源。
第34集:無廢城市 源頭減排
「零碳城市」大家都知道,「無廢城市」有沒有聽過?「無廢城市」是一種嶄新城市管理概念,以減少固體廢物、資源可循環利用,以達至源頭減廢為目標。「無廢城市」通過將廢棄垃圾循環再用,減低對焚化和堆填的依賴,實現資源、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共贏。
第33集:電動遊輪 保育長江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遊歷長江自古都不容易,但今時今日,遊歷長江已經很方便,且更非常環保。今年3月首航的「長江三峽1號」是全球載電量最大的純電動遊輪。它用清潔電能取代傳統燃油,充電6個鐘,就能以16公里的時速連續運行100公里。
第32集:綠色之城 廣西南寧
新加坡因為優質綠化環境被譽為「花園城市」,原來中國同樣有個綠化生態非常出色的宜居城市——廣西南寧。當地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2平方米,比新加坡還多50% ;空氣質素優良率高達97%,可謂「天藍地綠;水清氣爽」。
第31集:綠色「一帶一路」 推動全球環保
中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之餘,同時推動低碳理念,保護生態環境。 例如幫助柬埔寨建設水電站,在肯尼亞建造鐵路時專設野生動物穿越通道等等。
第30集:機場無紙化 推動綠色交通
有沒有想過搭飛機都可以幫助節能減碳?説的便是中國機場正推行的「無紙化」出行。 所謂「無紙化」,就是將旅客乘坐航空的各個流程,包括買票、登機、過關等電子化,最大限度減少用紙。 截至2020年底,中國共有241個機場有航班營運,當中97%已經推動國内航班旅客「無紙化」便捷出行。
第29集:節約用水 持續發展
中國水資源總量位居全球第六,但經歷過去幾十年高速發展,導致水資源過度開發和浪費。提倡節約用水,成為緩解水資源短缺的關鍵措施。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的水資源管理實現從「粗放式」到「精細化」管理,用水效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第28集:設立最嚴標準 有序發展核能
全球現有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核電站,為減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中國很早就推動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中國核電事業起步於上世紀70年代投入商業化,至今已經開展到第四代核電技術,包括「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暖核一號」供熱設備等等。
第27集:碳普惠平台 推動全民減碳
推動碳中和及碳達峰是國家最新環保政策方向,作為普羅大眾,可以如何參與? 中國近年積極推動「碳普惠」,民眾只要參與過綠色出行、節約使用水電、循環回收等低碳行為,就可用所獲得的「碳幣」享受消費優惠;個人和企業又可自願參與實施減碳措施,經核證的減排量可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獲取相應的報酬。
第26集:美麗海灣 人海和諧
國家生態環境部在2020年提出要打造「美麗海灣」,改善海灣水質和完成生態保護修復。目標到2035年把1,467個海灣都變成「美麗海灣」。從「人海之爭」到「人海和諧」,中國發展經濟同時建設「美麗海灣」,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好體現。
第25集:新式太陽能 用創意環保
以為太陽能發電就一定千篇一律?中國近年建起一座又一座新式太陽能電站。安徽淮南有一座全球最大水面漂浮太陽能發電站,位於山西大同的熊貓發電站就非常可愛,還有位於敦煌、被稱為沙漠向日葵的光發電站,以及位於內蒙古的沙漠集中連片式光伏治沙太陽能發展項目,都非常有特色。
第24集:污水減排 保護生態
中國一度出現污水亂排、污泥淤塞、污染叢生的情況。為應對這項挑戰,國家在改革開放後積極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推動污水分淨化。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已建成5,000多座市政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處理率超過97%。從「大禹治水」到「節約用水」,中國人在面對水資源問題上,一直在尋找一個生生不息的答案。
第23集:治理黃河水 保護母親河
黃河孕育中華文明,是中國的母親河,但同時也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難度最大、水患嚴重的河流之一。 通過近70年的治理工程,至2020年底,黃河流域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萬多平方公里,相當於226個香港。
第22集:清潔電能 中國水力發電領軍全球
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除了灌溉農田,亦可用作發電,協助實現碳中和目標。以三峽工程為例,2020年發電量接近1200億千瓦時,與全港3年的用電量相若,可以減少排放9000萬噸溫室氣體。70年之間,中國水力發電技術從落後世界到領軍全球,在未來可持續發展能源的路上,將會繼續奔流不息。
第21集:中國「藥方」治理地球「癌症」
土地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影響全球1/5人口的生存和發展。而中國通過積極治沙,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逆轉,為世界治沙工程提供了寶貴的「藥方」。
第20集:多管齊下 解決垃圾污染難題
當面對日益嚴重的垃圾產量和環境污染問題,中國如何通過改變生活模式解決垃圾圍城?國家早在2000年便推行垃圾分類,但發展一直未完善,直到2019年7月1日上海實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國的垃圾分類才正式走上軌道。從訂立最嚴格法例,達至最有效分類,做到源頭減廢,最終減低環境污染,中國通過多管齊下,成功將環保思維融入大眾生活。
第19集:3大密碼 造就綠色北京冬奧
2022年北京冬奧主打「綠色環保」理念,除了運用「氫」燃料,其實還有三個100%的數據,成為北京冬奧會的「綠色密碼」。第一個是100%綠色建築,第二個是100%綠色供電,最後是100%環保製冰。 三個100%「綠色密碼」,正好呼應了為建立一個美好世界作出貢獻的奧運精神。
第18集:5大國家公園 與200個香港面積相若
2021年,中國迎來了5個屬於自己的國家公園。 5個國家公園總面積達到23萬平方公里,橫跨10個省份,相當於200多個香港;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種類。
第17集:垃圾發電 轉廢為能
堆填是中國最常用的垃圾處理方法之一,但面對垃圾產生量不斷增加,國家在2000年開始通過轉廢為能、垃圾發電的方式,既解決垃圾污染環境的問題,又能增加電力供應,一舉兩得。
第16集:光盤行動 減少「舌尖上的浪費」
隨國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中國人對飲食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同時浪費食物的現象亦不時發生。為提高珍惜食物的意識,內地2013年開始推動「光盤行動」,希望減少「舌尖上的浪費」,各地紛紛推出「N-1」、「小份菜」等的點餐模式。
第15集:低碳節水稻米 造福「一帶一路」國家
糧食安全一直是人類頭等大事,為了應對人口膨脹、水資源短缺和旱災等情況,中國一直致力改善稻米品種,包括適合全球化的低碳節水抗旱稻米品種,並帶到東南亞、南亞和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節水型農業發展找到新空間。
第14集:綠色高鐵 減少耗能及污染
一個人要移動100公里,搭乘高鐵所消耗的能源是飛機的五分之一、巴士的一半,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更低至飛機的6%、巴士的11%。隨着高鐵普及,中國鐵路每年的耗油量,從1985年的580萬噸下降到目前的230萬噸,相當於每年減少排放1200萬噸二氧化碳。高鐵不但拉近城市之間的距離,更為節能環保貢獻高鐵速度。
第13集:治理霧霾 保衛藍天
霧霾,在10年前一度嚴重困擾中國。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決心治理霧霾問題,直到2017年時首次提出「藍天保衛戰」,推出一系列措施。多年過去,曾經「十面霾伏」的北京,2020年連續322天沒有霧霾,同時藍天「含金量」提升,較2019年再增加36天。
第12集:中國製造 推動環球綠色交通
新能源車是近年低碳環保的旗艦產業,中國不但在國內成功建立龐大的新能源車網絡,更成功走出國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新能源車出口超過30萬部,是2020年的3倍,買家不乏英法德澳等發達國家。
第11集:栽種千億樹木 築起「綠色長城」
中國萬里長城,是享譽全球的國家歷史象徵,長城以外的萬里黃沙同樣是生態環保的焦點。為應對沙漠化問題,中國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沿戈壁沙漠的邊界種植1,000億棵樹,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北抵中國邊界線,南沿天津、汾河等地,形成一條長約4,500公里的「綠色長城」,橫跨13個省份。
第10集:從航天走向民用 光伏發電成「綠色財富」
西起青藏高原,東至長三角流域,太陽能發電板在中國無處不在。在自家屋頂裝上太陽能板,自給自足還能向電廠賣電,太陽能成為了「綠色財富」。中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太陽能,初期集中在航天領域,至今每年新增民用的光伏發電併網裝機容量,從2013年開始連續9年穩居世界首位,相關技術亦處在世紀前列。
第9集:環保意識提升 生態旅遊火爆
2021年,中國有20億人次參與生態旅遊,行山、露營、探索國家公園、遊走森林步道,成為最常見的旅遊項目。 20年前,中國人走出國門只為購物消費;但今天,中國人在旅遊的同時,更探索如何平衡生態,建設美麗家園。
第8集:電動車風行 環保駕駛成潮流
現時中國大約每20架汽車銷售中,就有1架是電動車,環保駕駛成為新潮流。 從70年前隨處可見都是單車;直到90年代開始擁有家用汽車;今時今日,中國人不但享受駕駛的便利,更追求環保。
第7集:十年禁漁 長江再現生機
過去數十年急促發展,長江出現「資源愈捕愈少,生態愈捕愈差,漁民愈捕愈窮」的惡性循環。 自2003年以來,長江每年實行3至4個月禁漁期,又在2020年1月起推行長達10年的《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現時長江已漸漸回復生機,印證十年禁漁雖有期,生態保育無止境。
第6集:風能發電 領軍全球
35年前,中國風電每年的發電量只有26萬千瓦時;到了2021年,這個數字達到6500億千瓦時,是35年前的250萬倍。 從依靠外國技術、向海外學習,到今日自主研發,成為世界第一,中國在風力發電的路上,經歷幾代人的努力,真正做到自強不息、自給自足。
第5集:修復濕地 保護「地球之腎」
上個世紀,過度開墾和圍海養殖等令「地球之腎」濕地遭到嚴重破壞,不過近年「用環境換經濟」的模式正在轉變。中國在幾十年間建設了64個國際重要濕地、899個國家級濕地公園,令濕地保護率超過52%,「水草豐盈、百鳥駐足」的景象重現眼前。
第4集:「環保快遞」興起 減少環境污染
疫情之下,網購成為大眾購物必備的方法,為了應對快遞行業對環境造成的負擔,內地近年正積極推動「環保快遞」。有電商平台就推出綠色物流計劃,採用可循環使用的包裝袋,用電子貨單代替傳統紙張。另外,運輸就採用新能源車,倉庫就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
第3集:上海天文館 綠色建築典範
中國近年銳意發展綠色建築,採用環保原料減少碳排放。 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臨港大道的上海天文館,是目前全球最大可供近距離了解宇宙、感知太空的天文科學館,同樣是近年內地最成功的綠色建築之一。
第2集:「氫」裝上陣冬奧會
氫氣是世界公認的最清潔能源之一,燃燒的時候只產生水,碳排放量為零。為實現「綠色冬奧」的承諾,從「飛揚」火炬到交通工具,北京冬奧會都以「氫」裝上陣的方式,貫徹了低碳環保的綠色奧運理念。
第1集:保育華南虎
適逢農曆虎年,大家又是否知道原來華南虎在中國,比「國寶」大熊貓更加珍貴和稀少? 為拯救華南虎,中國在1989年實施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將華南虎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又成立繁育研究中心,通過人工飼養並保存基因的多樣性,將華南虎數量從僅存18隻增越10倍到目前的240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