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5/05/2022
為讓香港觀眾認識國家在保護瀕危物種、守護自然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成就和貢獻,團結香港基金呈獻系列短片《綠色新視野》,一連40集於5月9日至6月17日期間在無綫電視的黃金時段播出,「當代中國」網站亦將同步更新。
第17集:垃圾發電 轉廢為能
堆填是中國最常用的垃圾處理方法之一,但面對垃圾產生量不斷增加,國家在2000年開始通過轉廢為能、垃圾發電的方式,既解決垃圾污染環境的問題,又能增加電力供應,一舉兩得。
第16集:光盤行動 減少「舌尖上的浪費」
隨國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中國人對飲食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同時浪費食物的現象亦不時發生。為提高珍惜食物的意識,內地2013年開始推動「光盤行動」,希望減少「舌尖上的浪費」,各地紛紛推出「N-1」、「小份菜」等的點餐模式。
第15集:低碳節水稻米 造福「一帶一路」國家
糧食安全一直是人類頭等大事,為了應對人口膨脹、水資源短缺和旱災等情況,中國一直致力改善稻米品種,包括適合全球化的低碳節水抗旱稻米品種,並帶到東南亞、南亞和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節水型農業發展找到新空間。
第14集:綠色高鐵 減少耗能及污染
一個人要移動100公里,搭乘高鐵所消耗的能源是飛機的五分之一、巴士的一半,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更低至飛機的6%、巴士的11%。隨着高鐵普及,中國鐵路每年的耗油量,從1985年的580萬噸下降到目前的230萬噸,相當於每年減少排放1200萬噸二氧化碳。高鐵不但拉近城市之間的距離,更為節能環保貢獻高鐵速度。
第13集:治理霧霾 保衛藍天
霧霾,在10年前一度嚴重困擾中國。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決心治理霧霾問題,直到2017年時首次提出「藍天保衛戰」,推出一系列措施。多年過去,曾經「十面霾伏」的北京,2020年連續322天沒有霧霾,同時藍天「含金量」提升,較2019年再增加36天。
第12集:中國製造 推動環球綠色交通
新能源車是近年低碳環保的旗艦產業,中國不但在國內成功建立龐大的新能源車網絡,更成功走出國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新能源車出口超過30萬部,是2020年的3倍,買家不乏英法德澳等發達國家。
第11集:栽種千億樹木 築起「綠色長城」
中國萬里長城,是享譽全球的國家歷史象徵,長城以外的萬里黃沙同樣是生態環保的焦點。為應對沙漠化問題,中國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沿戈壁沙漠的邊界種植1,000億棵樹,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北抵中國邊界線,南沿天津、汾河等地,形成一條長約4,500公里的「綠色長城」,橫跨13個省份。
第10集:從航天走向民用 光伏發電成「綠色財富」
西起青藏高原,東至長三角流域,太陽能發電板在中國無處不在。在自家屋頂裝上太陽能板,自給自足還能向電廠賣電,太陽能成為了「綠色財富」。中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太陽能,初期集中在航天領域,至今每年新增民用的光伏發電併網裝機容量,從2013年開始連續9年穩居世界首位,相關技術亦處在世紀前列。
第9集:環保意識提升 生態旅遊火爆
2021年,中國有20億人次參與生態旅遊,行山、露營、探索國家公園、遊走森林步道,成為最常見的旅遊項目。 20年前,中國人走出國門只為購物消費;但今天,中國人在旅遊的同時,更探索如何平衡生態,建設美麗家園。
第8集:電動車風行 環保駕駛成潮流
現時中國大約每20架汽車銷售中,就有1架是電動車,環保駕駛成為新潮流。 從70年前隨處可見都是單車;直到90年代開始擁有家用汽車;今時今日,中國人不但享受駕駛的便利,更追求環保。
第7集:十年禁漁 長江再現生機
過去數十年急促發展,長江出現「資源愈捕愈少,生態愈捕愈差,漁民愈捕愈窮」的惡性循環。 自2003年以來,長江每年實行3至4個月禁漁期,又在2020年1月起推行長達10年的《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現時長江已漸漸回復生機,印證十年禁漁雖有期,生態保育無止境。
第6集:風能發電 領軍全球
35年前,中國風電每年的發電量只有26萬千瓦時;到了2021年,這個數字達到6500億千瓦時,是35年前的250萬倍。 從依靠外國技術、向海外學習,到今日自主研發,成為世界第一,中國在風力發電的路上,經歷幾代人的努力,真正做到自強不息、自給自足。
第5集:修復濕地 保護「地球之腎」
上個世紀,過度開墾和圍海養殖等令「地球之腎」濕地遭到嚴重破壞,不過近年「用環境換經濟」的模式正在轉變。中國在幾十年間建設了64個國際重要濕地、899個國家級濕地公園,令濕地保護率超過52%,「水草豐盈、百鳥駐足」的景象重現眼前。
第4集:「環保快遞」興起 減少環境污染
疫情之下,網購成為大眾購物必備的方法,為了應對快遞行業對環境造成的負擔,內地近年正積極推動「環保快遞」。有電商平台就推出綠色物流計劃,採用可循環使用的包裝袋,用電子貨單代替傳統紙張。另外,運輸就採用新能源車,倉庫就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
第3集:上海天文館 綠色建築典範
中國近年銳意發展綠色建築,採用環保原料減少碳排放。 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臨港大道的上海天文館,是目前全球最大可供近距離了解宇宙、感知太空的天文科學館,同樣是近年內地最成功的綠色建築之一。
第2集:「氫」裝上陣冬奧會
氫氣是世界公認的最清潔能源之一,燃燒的時候只產生水,碳排放量為零。為實現「綠色冬奧」的承諾,從「飛揚」火炬到交通工具,北京冬奧會都以「氫」裝上陣的方式,貫徹了低碳環保的綠色奧運理念。
第1集:保育華南虎
適逢農曆虎年,大家又是否知道原來華南虎在中國,比「國寶」大熊貓更加珍貴和稀少? 為拯救華南虎,中國在1989年實施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將華南虎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又成立繁育研究中心,通過人工飼養並保存基因的多樣性,將華南虎數量從僅存18隻增越10倍到目前的240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