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話說》 帶你走進香港歷史時空

  在源遠悠長的中華歷史當中,香港由秦漢統一下天下開始,已經納入管治範圍,其後香港亦多次出現在歷史軌迹當中,例如李鄭屋漢墓、宋王臺等,及至近代,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對香港前途影響深遠,本節目透過歷史的角度,涵蓋社會、民生、經濟等不同範疇,加深大家對香港的認識。短片系列獲教育局列為推薦給中小學使用的參考教材。

 第一集 : 在維港上有一顆東方之珠

  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其實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中期,已有人類的活動,不過「香港」這名稱在古代典籍上出現,最早要追溯到明代郭棐所編的「粵大記」。

第二集:漢代

  秦漢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時期,漢武帝將嶺南地域重新納入版圖,所以在香港不少地方都發現過漢代的古蹟。1955年有工人在深水埗徙置大廈工程施工期間,無意中發現了一座古墓,這座就是李鄭屋漢墓。

第三集:宋代

  想了解北宋都城的社會面貌,這幅「清明上河圖」就生動記錄汴河面岸的繁榮景象,顯示宋代對外貿易相當蓬勃,當時香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中轉站,有水運之利,開始吸引中原氏族向南遷移來香港定居,包括錦田的鄧氏、上水的侯氏、粉嶺的彭氏、新田的文氏、上水的廖氏等等。

第四集:宋代氏族移港 – 來香港避難的皇帝

  香港雖然位處南方一隅,但在宋代歷史的洪流當中,都擔演一定角色。2014年沙中線工程在宋皇臺站掘出宋元古井,證明當地有人聚居。

 第五集:明代屯門發生的海戰

  位處新界西北的屯門,相傳早在南朝劉宋時代,杯渡禪師曾雲遊到訪。

 第六集:鴉片遺禍

  英國推行工業革命,希望向人口眾多的中國傾銷產品,不過清朝自1757年實行廣州一口通商,授權十三行負責和洋人做買賣,而在早期的中英貿易當中,英國經常處於嚴重貿易逆差的局面。

第七集:林則徐禁煙

  鴉片荼毒無數中國人的身心,早在雍正時期就有《興販鴉片及開設煙館之條例》查禁鴉片,到了嘉慶、道光年間,鴉片始終禁之不絕。

第八集:虎門銷煙

  東莞,不少香港人都去過,這裡除了有虎門大橋,更是當年林則徐銷煙的地方。

第九集:英國為何宣戰 – 鴉片惹的禍

  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銷毀二萬幾箱鴉片,清朝和英國的衝突加劇。

 第十集:鴉片戰爭結束

  1840年8月,英國軍艦到達天津海口,道光皇帝隨即撤去林則徐職務,並且派遣琦善議和,琦善和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就割讓香港島等問題舉行多番談判,談判尚在進行中,英國就派兵在1841年1月25日佔領香港島,26日更舉行宣示主權的儀式,當日登陸並且舉行儀式的地點,被命名為佔領角、即今日的水坑口街。

 第十一集:南京條約

  1842年6月從印度派來的英國增援船隻百餘艘,陸軍士兵萬餘人抵達中國,長驅西進兵臨南京城下,清朝被迫簽定城下之盟。

第十二集:香港與英法聯軍之役

  1842年《南京條約》之後,清政府把香港島割讓了給英國作為英國人在遠東貯貨修船的地方,因為成為了殖民統治地區,當時在香港註冊的船隻都要懸掛英國國旗。

第十三集:北京條約

  由深水埗通往九龍城的界限街,除了是九龍的東西主要幹道之外,更是連繫著香港歷史的大道。曾幾何時這條路的左邊屬大清帝國,而右手邊就割讓了給英國。

第十四集:中法戰爭 - 香港華人發動了首次大罷工

  圓明園的遺址是英法聯軍在1860年侵略和洗劫的印記,在火燒圓明園的背景下,中英雙方簽定《北京條約》,將九龍割讓給英國。

第十五集:列強瓜分中國及新界租借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之後,西方列強都想在中國分一杯羹,這一幅近代中國最早的政治漫畫《時局圖》,扼要描繪了當時的情況。

第十六集:新界抗英六日戰

  位於錦田的吉慶圍吸引不少遊客來參觀,這一堵高牆,這一對不對稱的鐵門都記錄了新界鄉民,奮力抵抗英軍接管新界的歷史。

第十七集:九龍城寨

  在九龍城市中心曾經有一座「三不管」的古城,這座佔地6.5英畝的九龍寨城,早於1847年已經建成,是九龍巡檢司衙門的所在地有數百名駐兵,是清政府海岸防衛的重要軍事據點,1860年中國割讓九龍半島,九龍寨城雖然也包括其中,但清政府堅持保留管治權。

第十八集: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8年結束,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當時也是屬於戰勝的協約國之一,但是列強卻同意日本保留從德國人手上奪去的青島,否決了中國取回青島的要求,觸發三千名以北大學生為首的青年,在1919年五月四日發起以「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口號的遊行,被稱為「五四運動」。

第十九集:孫中山先生在香港

  生於香山縣的孫中山於1883年來到香港讀書,和香港結下不解之緣。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丁新豹說:「香港盲是他思想孕育的地方,他有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在香港結識的,之後他策動了幾次的起義,也是以香港作為一個策應的地方。」

第二十集:省港大罷工

  孫中山在香港策動革命運動,喚起了香港華人的民族意識,1925年5月30日在上海,因為有工人領袖被日本商人搶殺,學生和工人發起遊行抗議,期間有十三名示威者被英國巡捕開搶打死,「五卅慘案」引發全國反帝國立義浪潮,不少香港人罷工,去了廣州參與抗議。

第二十一集:香港抗日浪潮

  「九一八事變」日軍誣稱瀋陽的鐵路被中國破壞,在1931年向中國發動侵華戰爭,雖然香港位處中國的南端,與戰場距離很遠,不過香港華人其實很早已經關注局勢。

第二十二集:支援中國抗戰生命線

  現代的鐵路網絡就如社會的血管,為城市注入生命,除了運貨載客在重要時刻,鐵路甚至發揮救國抗敵的作用。1910年10月1日,九廣鐵路(英段)在尖沙咀通車,原本只是服務香港境內的市民,但是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之後,沿海港口都被日軍控制,鐵路就成為支援抗日後方的重要運輸工具。

第二十三集:敵後抗戰

  1941年12月25日是香港最黑暗的聖誕節,12月8日清晨,日軍在啟德上空投下炸彈,然後越過深圳河進入香港,駐港英軍在十八天的保衛戰後失守,香港淪陷。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說:「香港淪陷之後仍然有一部分的軍事集團在運作,就是東江游擊隊,東江游擊隊迅速地做了一個很大的營救,把國民黨和英軍、盟軍一些重要的人物救了出來,把他們送往內地。

第二十四集:1949開國大典

  國旗在香港升起現在可說是隨處可見,但其實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升起五星旗並不常見。於1946年建校的培僑中學屬於當時首批升起五星旗的香港學校。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說:「中國在北京宣布成立政權的時候,南方還有一部分的地方未解放,當然包括廣州,所以當時的香港是處於一個特別的處境之中。」

第二十五集:華人第一人

  在鴉片戰爭後香港成為英國殖民統治地區,雖然華人佔了人口九成,但是華人與洋人的地位和待遇有明顯區別。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丁新豹說:「香港是用回英國法律去管洋人,用大清律例去管華人,當然大清律例是很嚴苛,所以會有很多譬如私刑,有各種很嚴苛的條例。」

第二十六集:港大中文學院成立

  希臘式螺旋紋飾帶,排列整齊有致的窗戶,這座被列為法定古蹟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物,可說是中文高等教育在香港發展的里程碑。1927年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在時任港督金文泰的推動下成立,由前翰林賴際熙太史擔任系主任。

第二十七集:東華醫院

  香港開埠以來華人佔人口九成,但在英國政府的管治之下,東西文化的差異帶來了管治問題。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丁新豹說:「當時香港已經有西醫院,但當時華人有病不去看西醫,變相出現了很多問題,發生了所謂義祠的事件。」

第二十八集:鹽業

  西貢鹽田梓曾被稱為香港五大鹽田之一,早在三百年前這裡便有村民開墾鹽田製鹽自用,更賣給西貢居民。

第二十九集:保衛釣魚台

  「毋忘日本侵華史實,日本滾出釣魚台。」釣魚台主權的爭議多年來仍未平息,早在明朝冊封使陳侃,在1534年的《使琉球錄》已提到釣魚台,是中國使者去琉球的行程中經過的一個島嶼。1561年明朝軍事家鄭若曾所編的《籌海圖編》,更明確標示出釣魚台位置。中國歷史學家判斷在明朝或更早,釣魚台已在中國王朝版圖範圍。

第三十集:南海 

  「黃岩島是中國領土」,南海主權問題歷年爭議不斷,早在東漢《異物誌》記載包括南海諸島在內的南中國海,被稱為「漲海」,明、清兩朝在海南島建立瓊州府。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說:「「南海」這個名稱是後來才出現,最初它記載了一些退潮時露出水面的土地然後命名,去到清代就有多些人類活動在上面,周邊的物產記錄是豐富了。」

第三十一集:東江水來

  水是生命之源,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曾經遭遇百年一遇大旱,被迫制水,最嚴重時四天才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時。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丁新豹說:「英國人取得香港島時我們(食水)主要靠山溪,那時人口少,慢慢發現要興建水塘,第一個是薄扶林水塘,到1860年後英國人取得九龍,但九龍沒有地方興建水塘,到1898年租借新界後香港政府幾乎第一時間在新界,即現時草山、金山一帶興建九龍水塘。」

第三十二集: 華東水災

  1991年5、6月期間,華東地區發生水災,連場大雨,低窪地區全被河水淹沒,災民無家可歸,只可暫時居住在臨時搭成的帳幕內,其中安徽受災人口達到四千八百多萬,直接經濟損失近七十億人民幣。

第三十三集: 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下午二時二十八分,中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近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八級大地震,近七萬人喪生,超過三十七萬人受傷,震央映秀鎮是重災區。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說:「一個這麼巨型的地震,我相信在香港人的經歷是沒有,對上一個應該是唐山,汶川是即時知道,而且是即時看到地震的災後場面香港人震驚之餘也是很傷痛。」

第三十四集:八年援建汶川之役

  汶川大地震後,特區政府撥款九十億港元的「支援四川地震後重建工作信託基金」,援建當地一百八十多個項目,涉及教育、醫療衞生和公路基建等範疇。

第三十五集:爭奧主辦權

  2001年北京申辦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成功,舉國歡騰,在香港尖沙咀文化中心海旁有市民喜極而泣,「得到今屆奧運主辦權中國人的光榮。」

第三十六集: 扶貧

  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過在騰飛的經濟背後,貧困問題依然存在。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說:「中國現代的貧窮人口數字其實是由我們的祖先留下來的,在舊社會中,中國的人口組成絕大部分也是農民,他們絕大部分也是以小農方式維持生計,因此經濟發展是緩慢,產業的發展也是落後。」

第三十七集: 知識就是力量

  在香港所有兒童可以享受十二年中、小學免費教育,但生活在內地山區的小朋友不一定有上學讀書的機會。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說:「新中國建立的時候文盲率高達約八成,其實這個一點也不出奇,中部、西部是相當嚴重,中西部在明、清兩代以來,一直也是中國最少人能夠參與科舉考試的。」

第三十八集: 地方基建

  1987年內地推動改革開放首要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在八十年代,香港商人胡應湘首先提出與建連接廣州、深圳及東莞工地的高速公路,1994年內地首條粵港合作修建的廣深高速公路通車,被譽為「珠三角黃金通道」。

第三十九集: 聯繫匯率

  一美元兌7.8港元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兌換數字,但其實香港貨幣首次與外幣掛鈎的「對象」,並不是美元。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說:「在香港開埠之後是運行「銀本位」的政策,到三十年代我們出了貨幣政策之後跟一種外幣掛鈎,當時最強的外幣,而且最近香港的就是英鎊。」

第四十集: 一國兩制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後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此香港成為了英國殖民統治地區。其中1898年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列明新界的租借期是九十九年即到1997年就屆滿。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說:「七十年代的時候新界土地的契約不可以再續期,因為你再續期的時候就一定會超越九七,因此麥理浩低調到北京協商啟動談判,然後雙方進入中英談判。」

相關標籤
1870-1880年香港

丁新豹看南京條約影響深遠 香港為何變成中西匯流窗口?

打卡巨型月亮 光影表演 觀塘海濱全民「燈」月慶中秋

2:02
當代中國-飛凡香港-遊香港地質公園賞奇岩異石毋忘保育

遊香港地質公園 賞奇岩異石毋忘保育

2:17

雷曼事件13周年 美國次按危機引發金融海嘯

2:11
當代中國-飛凡香港-油麻地避風塘漁民爭取上岸看香港漁民的奮鬥人生

油麻地避風塘漁民爭取上岸 看香港漁民的奮鬥人生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2:14

龍年|九龍何以命名?以界限街還是獅子山為界?九龍有新舊之分?

油麻地戲院

集體回憶|逾90年歷史油麻地戲院 曾首創一票全日睇「鹹片」 現活化成粵劇基地

香港夜繽紛|香港街道故事|有廟才有街? 廟街睇相、聽歌食煲仔飯 娛樂無窮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