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30/06/2022
中華文明五千年,衣食住行都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由團結香港基金呈獻的電視資訊短片《文化新演繹》,帶你細看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這些國之瑰寶的起源、發展,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傳承創新。
第40集:龍鳳旗袍製作技藝 見證時代變遷
說到上海風情,很多人會想到旗袍。這種服飾源於滿清旗人,上海開埠後,華洋雜處,東西方文化碰撞交融,海派旗袍就是其中一個產物,又以龍鳳旗袍為代表。上海的龍鳳旗袍手工製作技藝,講求全手工、高品質,將西式裁剪結構與中式精細裝飾元素合而為一,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到香港後,演變成女裝「長衫」,可謂見證了時代變遷。
第39集:傳承5000年 慶陽香包變億元產業
中國人佩戴香包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位於甘肅的慶陽被稱為「中國香包刺繡之鄉」,當地的香包繡製技藝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慶陽市現有刺繡、香包相關企業幾百家,年產值逾億元,產品透過電商平台銷往海內外。小小香包不僅寄託避災祈福的願望,亦成為當地人脫貧致富的「寶藏」。
第38集:蛋殼也能雕刻?廚餘變身藝術品
中國古代藝術家們,似乎擁有萬物皆可變藝術品的能力,蛋殼都不例外。蛋雕這門非遺技藝,就是在蛋殼上進行繪畫雕刻,早在春秋時期已有記載。藝術家在不足一毫米厚的蛋殼上創作,用陰刻、陽刻、浮雕、鏤空、鑲嵌等多種技法,雕出山水、花草、人物、動物,可以說是包羅萬有,令人歎為觀止。
第37集:侗族神奇技藝 千年風雨橋不用一釘
風雨橋是廣西和貴州等地的特色建築,集橋、廊、亭於一身,被視為侗族文化的代表。長達幾十米的橋樑,主要使用木料、石材,以榫卯結構連接,不用鐵釘就非常堅固,堪稱建築奇迹。為傳承這門技藝,非遺傳承人楊似玉多年來培養300多名徒弟,設計超過300座侗族傳統木建築,1997年廣西政府送給港府慶祝回歸的「同心橋」木雕,就出自他的設計。
第36集:白族扎染 如何點草成金?
白族扎染工藝,以雲南大理周城村為代表,源於唐朝,是以草木為染料,在白布上染出藍色圖案,包括畫圖、扎縫、浸染、漂洗、晾曬等多道工序。周城村的扎染產業為當地人提供了致富方法,染坊也成為獨特的旅遊熱點。如今扎染已融入現代審美元素,用扎染布料製成的服飾、背包、紙巾盒更透過電商出口到海外。周城村也成為雲南省「非遺扶貧」的一個典範。
第35集:堅守「一絲一毫」 造就千年宣筆
宣筆,是中國四大名筆之一,歷代深受推崇,製作技藝源自唐代古宣州(今安徽宣城市),於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宣筆筆毫大多以兔毛、羊毛、牛耳毫等製成,選料、製桿、齊毫、圓筆、修毫等8大流程100多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歷代製筆人「一絲一毫」的堅守,讓宣筆工藝傳承至今,並發展成產業,產品遠銷海內外。
第34集:巧奪天工的成都銀花絲
成都銀花絲工藝,有近2,000年歷史,是將高純度白銀抽拉成細如髮絲的銀絲,交替運用填絲、穿絲、搓絲、焊接等技法,做成形態各異的精美工藝品。四川手工達人雁鴻,用鋁罐製作精美古風飾品,在網絡走紅,後來更拜師學藝成都銀花絲工藝,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令更多年輕人了解這門古老工藝。
第33集:上海民俗「地標」 古典豫園燈會
豫園是上海少見的古典園林,豫園燈會,則被視為上海民俗文化「地標」之一。豫園燈會早於明清時期開始盛行,元宵燈會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近的虎年元宵燈會,結合最新的聲光電技術,製作出「航天虎」、「航母虎」等特別造型,古今交融,成為打卡熱點。
第32集:「中國電影鼻祖」皮影戲的傳承之路
皮影戲是中國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將美術與戲曲巧妙融合,幾個皮影、一盞燈、一塊布,就有一台好戲。2011年,皮影戲被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傳承這門古老藝術,中國美術學院早前成立皮影數字博物館,有非遺傳承人在一些非遺活動中提供皮影戲體驗,令年輕人近距離感受皮影戲魅力。
第31集:「人間第一香」 茉莉花茶穿越古今
以花入茶,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大特色,窨製而成的茉莉香片,更有「人間第一香」的美譽。有逾百年歷史的老字號茶莊吳裕泰,其獨特的茉莉花茶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堅守傳統工藝的同時,近年先後推出茶味雪糕、月餅,又設「茶飲吧」推出多款創新茶飲,成功吸引年輕人嘗新。
第30集:曾失傳300年 澄泥硯的「復活」之路
文房四寶,紙筆墨硯,傳承中國獨有工藝。山西省新絳縣出產的澄泥硯,工藝源於漢朝,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製作非常複雜,在明末清初一度失傳。直到300多年後的1990年代,山西工藝美術大師藺永茂父子根據文獻、文物,成功「復活」這門古老技藝。如今的澄泥硯工藝結合現代技術,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宣傳大使」。
第29集:龍泉寶劍 古法新鑄
在中國古代,劍有崇高地位,發展出源遠流長的劍文化。浙江龍泉自古以出產寶劍而聞名,古法鑄劍技藝傳承幾千年,有20多道工序,說「十年磨一劍」並不誇張。隨着現代技術發展,以龍泉寶劍為代表的古法鍛製技藝技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們透過直播分享鑄劍技藝,以及開發文創產品,吸引更多年輕人喜愛。
第28集:中華美食代表 北京烤鴨的秘密
北京烤鴨被視為中華美食代表之一,原來烤鴨技藝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全聚德為代表的掛爐烤鴨、以及以便宜坊為代表的燜爐烤鴨,是北京烤鴨的兩大派別,傳承技藝之餘,兩間老店都向境外發展,當中全聚德在全球已有120間分店,讓更多人品味到中國的美食文化。
第27集:變廢為寶的麥稈剪貼技藝
俗話說,禾稈冚珍珠,中國人千百年來發揮創意,將不起眼的麥稈都變成「珍珠」。「麥稈剪貼」始於隋唐時期,是用經過處理的小麥秸稈拼貼成圖畫,成品光澤亮麗,生動立體,古代曾是皇室貢品。麥稈剪貼技藝於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遺。
第26集:釀酒智慧典範 茅台的現代風味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茅台酒已有記載,其以小麥及優質糯高粱作為原料,利用貴州茅台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順應季節變化,釀造出香氣醇厚、回味悠長的風味,被視為中國人釀酒智慧的典範。如今,茅台更在釀製技藝中加入現代科技,更跨界推出雪糕產品,展現獨樹一幟的現代風味。
第25集:神奇的榫卯——中國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
傳承幾千年的中國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以木材為主要原料,打造柱、梁、斗拱等木構件,組成堅固的古建築框架結構。標誌性的榫卯結構,令建築嚴絲合縫,不用一根釘都可以穩固抗震,展現中國人精湛的建築技藝。2009年,中國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24集:中國風的象徵——景德鎮陶瓷
陶瓷自古就是中國的象徵,以青花瓷為代表的景德鎮瓷器,更是其中代表。江西景德鎮被譽為「世界瓷都」,製瓷技藝傳承千年,於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將非遺與文化旅遊融合,「復活」10多個古代瓷窯,打造文創空間,成功吸引國內外陶瓷藝人在此創業交流,令陶瓷文化生生不息。
第23集:穿越3000年 「活」在當下的古琴
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在中國古代亦被視為君子美德的象徵。2008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近年,内地掀起「復古」熱潮,不少年輕人開始學習古琴,部分更成立琴社以古琴演繹現代音樂,廣受歡迎。正是這些「知音人」的不懈努力,讓古琴藝術穿越千年,「活」在當下。
第22集:歷久彌新的金華火腿
金華火腿,是「中國三大名腿」之一,製作工序多達80多道,需要8-12個月的醞釀,才造就色、香、味、形「四絕」的火腿。為更好地傳承金華火腿工藝,浙江金華近年牽頭修訂產品標準,令金華火腿製作更健康,走向標準化生產,飄香四季,歷久彌新。
第21集:壺中繪乾坤的內畫技藝
內畫,是中國獨特的書畫技藝,源於明清時期,最早是用於裝飾鼻煙壺,在細小的瓶子內畫出精美圖案,題材包羅萬有,更契合「須彌芥子」的傳統哲學思想。鼻煙在今日幾乎絕迹,內畫鼻煙壺作為工藝品流傳下來,內畫傳承人還開拓更多不同產品,如內畫手錶、內畫水晶,受到歡迎。
第20集:魚拓——讓魚「活」在紙上的藝術
在沒有影相技術的宋朝,想「打卡」釣魚的文人,發明一種技藝,可以在紙上1:1重現魚類的形貌,這就是「魚拓」。一些瀕臨絕種、或已經消失的魚類,或許都能在魚拓作品中找到痕迹,提醒看客要珍愛自然,保護動物,和諧共生。
第19集:古老「打樹花」 曾登北京冬奧舞台
《延禧攻略》中的「萬紫千紅」表演令觀眾印象深刻,原來這就是來自河北蔚縣暖泉鎮的古老民俗「打樹花」。500多年前,當地鐵匠從打鐵時的火花得到靈感,將鐵水潑灑到城墻上打出萬朵火花,成為平民的煙花。2021年,「打樹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暖泉鎮打造專門的表演場地,結合雜技、武術和聲光電技術,編排成新的打樹花表演,更登上北京冬奧舞台。
第18集:位列「四大名雕」 莆田木雕傳承千年
莆田木雕技藝已有千年歷史,以立體圓雕、精微細雕、三重透雕等技法聞名,雕像栩栩如生,被列為中國「四大木雕」之一。隨着時代發展,莆田木雕工藝不斷創新突破,主題更為豐富和現代化。福建莆田市將莆田木雕列入5大品牌之一,將莆田打造成「中國木雕之城」,木雕作品更成為中國傳統工藝走出國門的代表。
第17集: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油紙傘曾是古人擋雨遮風的必需品,亦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傳統油紙傘是純手工製作,但隨着鋼骨尼龍布傘的普及,古老技藝面臨失傳。新一代傳承人透過多媒體平台宣傳油紙傘工藝,又融入潮流審美元素,將產品出口到海外。從生活用品轉變為工藝品,油紙傘「撑起」了一道美麗的中國風景。
第16集:「中華第一」蘭州牛肉麵
來自西北的蘭州拉麵,為甚麼能成為「中華第一麵」?原來有五個美味密碼:「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這「五色」秘方源於中國西北少數民族的智慧結晶,令始創於1915年的蘭州拉麵從名不見經傳發展成為享譽中外的美食。
第15集:蜚聲國際的加牙藏毯
青海加牙村,村落雖小但出產的藏毯卻蜚聲國際。這裏的藏毯織造技藝傳承400年,設計結合漢、藏文化,色彩艷麗,極具特色。90年代機器織毯興起,手工織造藏毯一度式微。2006年「加牙藏族織毯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吸引更多年輕人學習工藝,為古老藏毯帶來了更多現代設計。
第14集:核雕裏的大千世界
在指甲大小的果核上,雕刻出「微觀世界」,這就是核雕絕技。核雕源於西漢,興盛於明清時期,是傳統雕刻技藝中最難的一種。網絡直播興起,成為讓普羅大眾了解核雕的平台。河北、江蘇等多地更發展出核雕產業,帶動當地民眾致富。
第13集:針灸奇術 助力中醫走出國門
2022年北京冬奧會,有一個深受外國運動員歡迎的「明星項目」,那就是中醫的針灸。這是中醫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糅合中國5000年來的醫學智慧,於2010年被聯合國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已經有103個世衛成員國認可使用中醫針灸,助力中醫藥走出國門,為全人類健康提供「中國處方」。
第12集:「全民武功」太極拳
如果要評選中國「全民武功」,相信非太極拳莫屬。太極拳在17世紀中發源於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村,繼承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太極陰陽、中庸之道,於202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如今,全球聯繫太極拳的人數超過4億,這套拳法已成為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平台。
第11集:藏民精神的傳承——理塘賽馬會
四川甘孜州理塘縣被譽為中國「馬術之鄉」,每年夏天,激動人心的國際賽馬活動,就在高山草原上拉開帷幕。馬術被視為藏民精神的傳承,理塘賽馬會已有400多年歷史,「最美藏族男孩」丁真,令這個傳統盛會更廣為人知。
第10集:修復「時光」的魔法——古代鐘錶修復技藝
北京故宮保留着1,000多件特製鐘錶,是明清時期由西洋傳入宮廷,其造型精美,能報時,能表演,被視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不過很多鐘錶都年久失修,需要專業的鐘錶修復師,令它們恢復昔日風采。故宮的古代鐘錶修復技藝,已傳承到第五代,《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的播出,令這項非遺技藝廣受關注。
第9集:西湖龍井「一葉千金」的秘密
西湖龍井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有「一葉千金」之譽,這不但得益於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更離不開茶農的手工製茶技藝,包括抖、帶、擠、甩、挺、拓、扣、抓、壓、磨等「十大手法」,一度瀕臨失傳。2008年,西湖龍井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杭州開辦炒茶培訓課程,10多年來成功培養逾1,000位炒茶技師。
第8集:漁獵文化遺迹——鸕鷀捕魚
以漁獵為生的中國先民,不僅發明出漁網等工具,更懂得在自然界中尋找幫手,早在1,000多年前,開始馴養鸕鷀協助捕魚。隨着現代技術發展,以及「禁漁」保育計劃的實施,許多漁民和他們的魚鷹開始「轉行」,成為各個景區的文化景點,令遊客透過鸕鷀捕魚表演,了解古代漁獵文化和農耕社會文明。
第7集:千年建築奇觀——地坑院
「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講的是中國北方有一種古老建築奇觀:地坑院。黃土高原獨特的地形和土質,孕育出這種「地下挖坑、四壁鑿洞」的獨特建築,經濟實用,冬暖夏涼,並契合中國傳統「天人合一」觀念。河南陝州等地近年活化地坑院建築,傳承古老手藝,更開闢文化致富之路。
第6集:神秘的魚皮衣
魚皮除了可以食,竟然還可做衫?黑龍江有一個「赫哲族」,以漁獵為生,已有千年歷史,由於居住的地方不適合種植棉、麻等植物,赫哲先祖就取材於大自然,用魚皮製作衣衫、被褥,非常獨特,古人的生活智慧真是令人佩服。
第5集:螺螄粉裏的「非遺」密碼
只有幾十年歷史的螺螄粉,因「臭中帶香」的獨特風味,風靡大江南北,其製作技藝原來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螺螄粉最開始只是街頭小食,如今已發展成百億產業,不僅承載文化,更造福民生,這也是非遺傳承的意義所在。
第4集:重現「太空站」對接的濰坊風箏
今年的濰坊國際風箏會上,放飛了近4米高的「太空站」風箏,「重現」神舟飛船與中國太空站對接的畫面,令人歎為觀止。濰坊,被譽為「世界風箏之都」,風箏製作技藝傳承2,000年,機械、電子等現代技術的應用,為古老技藝注入新活力。
第3集:粵繡:給西方的禮物
以色彩艷麗、構圖立體著稱的粵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已有數千年歷史,曾在明清時期經海路運到英國、法國和葡萄牙等地,因而被稱為「給西方的禮物」。隨着時代變遷,粵繡手工技藝,如何在現代社會發展?來看看年輕的傳承人們是怎樣進行創新。
第2集:驚艷世界的「獨竹漂」絕技
武俠小說中的「一葦渡江」絕技,原來真的存在。在貴州赤水河流域,有個流傳千年的絕技「獨竹漂」,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曾是當地人出行必備的生活技能,如今就演變成體育運動和民俗表演。不少年輕人接下傳承責任,將漢服、戲曲、音樂元素融入獨竹漂表演,驚艷世界。
第1集:千年青磚 維繫古建「生命」
香港故宮的900多件展品令人目不瑕給;但其實在擁有600年歷史的北京故宮,連不起眼的青磚,也有精彩故事。河北任丘市有一座200多年歷史的「御用」古建磚廠,故宮、天壇等古建築,能夠保持原本風貌,離不開這裏以古法工藝燒製出產的青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