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 傳承千年工匠精神

編輯︰言嘉庸
撰文︰謝小明

  北京故宮是世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是明清兩個朝代共24位皇帝的居所和處理朝政的地方,又被稱為紫禁城,收藏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和藝術珍品。這個充滿故事的古迹,現時成為了珍貴文物最多的故宮博物院,內裏還深藏了一所「文物醫院」。

  央視曾推出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故宮的稀世珍奇文物修復過程,揭開深宮裏修復專家的工作鮮為人知一面。如果閒時喜歡遊覽博物館的你,一定不能錯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通過展現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點滴,引起觀眾極大的興趣。從央視首播後,此片便在網上迅速走紅,得到很多年輕觀眾喜愛,在電影評論網站豆瓣網評分為9.4分(滿分10分)。(圖片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官方劇照)

深入故宮 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90周年的獻禮紀錄片,歷經5年時間的項目調研,攝製組更得到故宮博物院的全力支持,破例走進神秘、保密的「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進行約4個月不間斷的紀實拍攝。內容主要圍繞修復師們為準備故宮90周年慶典的文物修復過程,以及修復師的工作生活。

  此紀錄片篇幅精簡握要,一共有3集,每集片長52分鐘,第1集講述青銅器、乾隆皇帝的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鐘等宮廷鐘錶、唐代三彩馬等陶瓷的修復故事;第2集是木器如遼金木雕佛像、漆器、乾隆皇帝用過的黃花梨百寶嵌頂箱櫃、康熙皇帝60大壽的32扇屏風、紡織品等修復故事;第3集則為乾隆皇帝母親80大壽畫像修復、《游春圖》等書畫的修復及步驟、臨摹和摹印的故事。

  延伸閱讀:《蔚藍之境》紀錄片:展示中國海洋生態 鏡頭之美不遜BBC

王津自1977年起在故宮從事文物鐘錶修復,修復和檢修了300餘件鐘錶。王老師表示,這個工作不可能急,寧可修慢一點,也不想造成文物損傷。在深宮工作40多年的王津,那份「擇一事,終一生」的敬業態度,令不少年輕人成為王老師的「鐵粉」,更被網友封為「故宮男神」。(圖片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截圖)

「貼地」記錄故宮文物修復師日常 打動年輕觀眾

  《我在故宮修文物》自2016年初播出後便火速爆紅,更受到90後年輕人追捧,相信有以下4個因素。第一,攝製組與故宮的修復師在長時間相處中拍攝,讓修復師可以在鏡頭前展現自然真實的日常工作情況,樸實直率的風格更易得到年輕人接納。第二,從近距離看到修復稀世珍寶的技術,文物修復技術薪火相傳,讓很多年輕觀眾被修復師們的修身哲學和「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所感動。

  延伸閱讀:《功勳》記錄8位英雄人生故事 細節真實打動觀眾

陶瓷修復技藝是要求極高的工作,除了需熟知各朝代陶瓷的特徵、各類修復材料的運用外,對美學審美觀要求甚高。陶瓷組的修復師王武勝在修復圖中的三彩馬時,特意走到故宮博物院內的陶瓷館參考其他三彩馬的系帶式樣和尾巴的形式,希望能將三彩馬修復得與原貌更接近。(圖片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截圖)

  第三,與以往的故宮題材紀錄片相比,《我在故宮修文物》採用年輕平實的視角,將具有活力和現代感的故宮展現觀眾眼前。大家可以看到文物修復師朝八晚五的工作外,還有他們工餘時有趣的一面。他們不加班,閒時會餵養宮中的貓、養鳥種花、彈吉他,或會趁着休館日在四下無人的太和殿廣場上騎自行車放鬆一下。一幕幕可愛的鏡頭與他們平時嚴謹、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形成反差萌,深得年輕觀眾的喜愛。

  第四,此影片非以歷史題材出發,而是紀錄故宮現時的故事,更為貼近民眾生活。加上主創團隊以80、90後居多,在剪輯節奏和敘事手法上,融合多種學科知識、技術和具有當下時代感的流行元素。

紀錄片記錄了修復師有趣可愛的一面,最令人深刻的是陶瓷組的年輕女修復師紀東歌,她喜歡在周一故宮博物院閉館時在太和殿廣場上踩單車。(圖片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截圖)

  《我在故宮修文物》沒有像老師說教般的旁白,也沒有像歷史古書一樣呆板地介紹文物修復的專業知識,而是採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有系統地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從一個個讓觀眾心感敬佩與感動的文物修復故事中,貫穿着文物修復的傳承脈絡,更像是連接着過去、現在與未來,將故宮裏這門「工匠精神」的修復手藝傳承下去。

《我在故宮修文物》近距離展示了鑲嵌組修復師的修復技藝,由清理、修補、塗裝、重新鑲嵌等工序都一絲不苟,從修復師嚴謹的態度體會到真正的「工匠精神」。(圖片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截圖)

  延伸閱讀:《唐人街探案》系列 中國式偵探喜劇品牌

國家隊訪港|一睹馬龍許昕風采 重溫《乒乓球在中國》

國產科幻先河 《流浪地球》的啟示與反思

《唐人街探案》系列 中國式偵探喜劇品牌

《功勳》記錄8位英雄人生故事 細節真實打動觀眾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當代中國-影視時尚-尚食

舌尖上的大明 從《尚食》看中國飲食文化和習俗

1:47

古裝劇裏的中國文化遺產 《延禧攻略》掀「南京絨花」熱潮

《我在故宮修文物》: 傳承千年工匠精神

當代中國-影視時尚-雄獅少年

熱血動畫《雄獅少年》 醒獅文化與留守少年追夢的故事

電影式唯美紀錄片《中國》:穿越時光探索千年歷史

《敦煌:生而傳奇》:劇情式紀錄片 揭秘敦煌傳奇

《風味原產地》:食物做主角 細訴各地飲食文化

百味中國

臘腸

春節|臘腸全國口味盤點 哪裏的最好吃?

旅遊風物

三國考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實體考察之旅走進三國歷史

影視時尚

熱辣滾燙|賈玲激減100磅背後 決心「為自己贏一次」

編輯推薦

搭火車看中國|盤點有趣火車站名 全名只有1個字?「下一站」是甚麼站?

1:50

十四五入門篇|甚麼是「十四五」規劃?

一文看懂「新質生產力」 它如何改變日常生活?|懶人包

灣區百科|粵港澳大灣區是怎樣誕生的?

2:10
一帶一路地圖;一帶一路科普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一路怎麼建?一文看清5大合作重點

中國冀實現共同富裕 第三次分配並非「均貧富」

1:54

中國公布未來40年減碳時間表 2060年實現碳中和

9348萬人|中國7年創造脫貧奇迹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1:58
一帶一路科普篇-綠色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綠色絲綢之路是甚麼?一文看清重點成果

1:54

一帶一路科普篇|如何以「中國方案」打造「數字絲綢之路」?

2:25

一帶一路科普篇|RCEP是甚麼?它與一帶一路如何1+1>2

2:46

一帶一路科普篇|「鋼鐵駝隊」是甚麼?解密中歐班列

2:52
一帶一路科普篇

一帶一路科普篇|亞投行與絲路基金扮演甚麼角色?

2:20
塔吉克斯坦的魯班工坊、印尼魯班工坊的學員進行汽車維修培訓

一帶一路科普篇|魯班工坊是甚麼?如何打造中國職教品牌?

中國黑龍江省稻田作業
當代中國-名家-溫鐵軍
溫鐵軍

溫鐵軍:為甚麼以中國為主的土地文明 更能作為人類文明未來的先導?

住宅大廈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城市裏的心牆啟示

孫中山
丁新豹
丁新豹

丁新豹憶孫中山一番話 香港土壤萌生革命思想

2015年3月29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中國軍艦首次靠泊外國港口執行撤僑任務

中國軍艦首次靠泊外國港口執行撤僑任務

古代「勸酒」有專門職位?

  自古以來,酒都是宴會必備的,但原來酒不是隨便喝的。   古代有「酒令」,自唐朝起,宴會上「酒令」已是一項有儀式章程的酒事活動,又或稱為「勸酒」。「勸酒」就是今天在飲宴上主動為人倒酒勸飲的行為。

  唐代,「勸酒」統稱為「酒糾」,也有叫作「席糾」、「觥使」。按照職責不同,又再分為「明府」、「律錄事」、「觥錄事」三職。

  「明府」是酒席上最有威望的人,負責監督整個宴飲活動。明府一定是擺設酒席的主人,而是類似於現在的公證人,要德高望重,負責監督整個飲酒活動。

  「律錄事」負責宣令、行酒、判斷是非...

28年1次

  今年能「穿越」回1996年?大家都買起了1996年日曆?因為今年的公曆日曆,跟1996年完全一樣。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巧合」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