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前海外業務負責人達尼 看疫情後中企出海趨勢變化

編輯︰華思齊
導讀
  在全球化浪潮下,近年很多中國企業走出去,速度和規模都前所未見。根據商務部2025年1月公布的資料,2024年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到1,438.5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10.5%,反映企業出海趨勢迅猛。事實上,中國經濟近年步入調整關鍵期,國內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為求突破,紛紛出海,期望在潛力龐大的新興市場發掘新的業務增長點。華為是國內最早走出去的科技企業之一,擁有超過20年的海外營商經驗。本文整理自華為前海外業務負責人達尼在《觀察者網》的專欄。達尼著有《海外征程》系列商業小說,被譽為是「中企出海EMBA教材」,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具有切身感受和獨到見解。

  編按:達尼在前文提到,中企出海大致上可以為5個階段,首3個階段依次是1979年到9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賺外匯為目標;其次是90年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家鼓勵企業走出去,搶佔市場份額;第三則是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後,中企大量收購歐美企業,展現國際影響力。本文將續談第四和第五個階段。

中企響應「一帶一路」出海 連帶金融航運配套擴張

  第四個階段就是2013年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我覺得這其中有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初期的幾年中,央企走向海外的力度是非常大的。

  那個階段中,所有的國企「排頭兵」基本都在往外走,尤其中國最強的國際EPC工程(編按: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的簡稱,指設計、採購、施工)到外面去接業務訂單後,就開始不斷地高速增長。

來往於中國與歐洲的「中歐班列」(義烏-馬德里)
設施聯通、貿易暢通是「一帶一路」的重點,來往於中國與歐洲的「中歐班列」是最好事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隨着業務擴張,為了保障中企海外業務的正常資金運作和國際投標保障,以中國銀行為主的四大央行開始大規模擴增境外網點(因為中國銀行主要是做外匯業務,所以外國的業務比較多)。此外,還有一個明顯的增長,就是中國的碼頭,比如像輪船招商局和中遠集團在海外爆發式購買了很多地方的碼頭和航線,然後開始建港。

  以上這些工程、物流、碼頭、金融,代表着央企迅猛出海的方式,而且這幾塊是連在一起的,因為如果要在海外招投標的話,最好有自己的金融配套業務,可以做保函保理。其次,中國有很多的物資要運出去,所以有自己的海外航運碼頭也很重要。

  延伸閱讀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一路是甚麼?

國內巨頭壟斷 互聯網企業出海尋商機

  第二部分,大約是2013至2015年移動互聯網衝擊下的中國互聯網出海。在那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下,中國的那一波互聯網浪潮真的很誇張。當時金融機構有一個詞叫「水漫金山」——就是說市場上突然熱錢變得很多。

 當時移動互聯網創新下的互聯網出海,其實是一波新興的小型民營企業,這些企業往往在國內受到BAT(中國互聯網三大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壟斷支配影響因而很難做大。但由於智慧手機的普及,只要通過iOS和Google Play,其實就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平台進行出海,而BAT的重心資源在國內,於是這些企業只能選擇出海求生。

  所以這一階段的特點就是中國企業的互聯網出海,包括中國的很多遊戲公司也是在2014年之後開始慢慢變多的:像互聯網的Bigo Live,其實國內就是yy語音;還有智明星通,本來是做一些卡牌類遊戲,在海外其實也做過一些賭博類遊戲。

過去10年中國企業持續推進全球化的步伐
從達尼提供的圖1可以見到過去10年中國企業持續推進全球化的步伐。

  那時其實還有一些P2P(網路借貸)灰產,中國的P2P跑到亞非拉去做小額貸款,甚至後面很多人直接跑到印尼或者其他海外地區開比特幣交易所。這一波的互聯網出海,其實是由內部帶起來的——國內不能做,或者國內的BAT壟斷了後,他們就慢慢在海外做起來了。

  延伸閱讀一帶一路合作篇|一帶一路10周年 哪些基建項目最矚目?

跨境電商崛起  加速海外支付物流業成長

  到了2016、2017年左右,原本沉在下面的跨境電商突然起來了,其實也就是開網店。我當時記得有一個巴西人就跟我說,他會在中國的平台上去買東西,許多中國的品牌都已經開始直接滲透到他們拉美的電商平台美客多(MercadoLibre)裏面,類似的還有中東的Souq、東南亞的Lazada等等。跨境電商的崛起過程中,除了平台商,與之配套的海外支付、物流、賣家也都在成長。

  總體來說,這個階段的互聯網大廠,更多是以參股、投資、並購等方式去開拓國際業務的。這些跟前面我講的互聯網出海的中小創業者不同,比如說騰訊投了很多海外遊戲工作室,如冬海集團,而阿里巴巴也會投很多企業如電商類的Lazada、支付類的Paytm。所以,那段時間的大廠還是以投資為主,而非肉身出海。

  延伸閱讀一帶一路科普篇|如何以「中國方案」打造「數字絲綢之路」?

科普篇數字絲綢之路04
在「絲路電商」推動下,非洲電商規模顯著增長,中國跨境電商貨物進出口規模佔外貿比重也不斷上升。圖為尼日利亞的電商平台。(圖片來源:Getty)

新冠疫情加速生物醫藥企業出海

  第四個階段,是2020年疫情前後。2018年下半年出現了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中國做光伏、新能源領域的企業,突然得到一波井噴。因為歐美對中國光伏的雙反制裁到期,於是就稍微鬆了鬆。並且這一時期,中國企業還到東南亞建廠避免制裁,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光伏、儲能巨頭,很多都是在2018年到2022年這段時間裏崛起的。

  緊接着就是疫情期間,生物醫藥企業出海的更多了,因為很多的醫藥和生物監測企業就是在疫情那一波中獲得了額外的收益。但疫情結束,市場收縮,他們遇到了困境因而選擇出海。

  這些變化的原因首先是,現在的醫藥是集中採購,也就是說現在做創新藥的那些企業,可能很難維持國內藥費控制這麼大的限制問題,還有可能得不到疫情期間政策上提供的支援,那麼對於這些醫藥企業而言,它的新增長點在哪裏?疫情一解除,這些企業都碰到同樣的問題,所以這些醫藥、生物企業會更多地選擇出海。

  現在是後疫情時代,算是第五個階段,出海的趨勢還在加強。總體來說,中企出海大概就是這樣的幾個階段。現在更多的一種情況就是很盲目、很瘋狂地出海,而且這口號一喊響以後,很多人只看到了希望,而忽略了背後的風險。(七之二)

  (轉載自觀察者網,作者達尼為華為前海外業務負責人,導言、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

  延伸閱讀中國企業藉機「出海」 歐國杯球場醒目漢字成另類焦點

華為前海外業務負責人達尼:「不出海就出局」說法製造焦慮

尼克遜訪華 引用登月紀念碑文:「我們是為了所有人類的和平而來」

尼克遜訪華|美方如何表述一個中國?台灣問題措辭成焦點

華為前海外業務負責人達尼 談中企出海的5個階段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西方重磅學者對話 美國受深層國家機器掌控 民主共和兩黨半斤八兩?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