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十周年 張小龍: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

撰文︰華思齊

  今日(1月21日)是微信推出十周年。前天有「微信之父」之稱中國科技軟件工程師張小龍在廣州分享了他對微信十年的感受:「如果非要我把它(微信)歸結為非常簡單一兩個詞來表示的話,我想用兩個詞來表達它,一個是『連接』,一個是『簡單』,這就是微信最核心的東西。」

微信開發十年 至今每日近11億人使用

  回想十年前設計微信,張小龍說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因為自己不太使用QQ,但又需要一個溝通工具,想到別人或許有相同想法,於是就做了微信。這位內向的IT男直言,當時根本沒想過,十年後微信會發展成今天模樣,成為近11億人每日使用的生活軟件。

  2011年1月21日微信上綫,最初只是一個傳送文字和圖片的簡單軟件,是熟人間的溝通媒介。張小龍說最初研發微信本著一個信念:「人很孤獨,需要溝通」。但他堅持,微信不單是一種溝通工具,而是一種生活方式,這項番話不但成為微信的口號,接著十年微信的演化,也離不開這項核心價值。

張小龍前天(1月19日)在廣州舉行的「微信公開課」上,提到微信的口號「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他說:「當時覺得(口號)挺虛的,只是為了給自己一些想像的空間,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十年之後真的變成了某一種意義上的生活方式。」(網上圖片)
張小龍前天(1月19日)在廣州舉行的「微信公開課」上,提到微信的口號「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他說:「當時覺得(口號)挺虛的,只是為了給自己一些想像的空間,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十年之後真的變成了某一種意義上的生活方式。」(網上圖片)

微信「朋友圈」啟用 由通訊程式邁向社交平台

  無可否認,當年微信在國內推出,在中國科技界是劃時代的。短短一年,微信先後發布多個版本,其中一個重要里程,是開通陌生人溝通功能,透過「查看附近的人」及「搖一搖」功能,開啟一種嶄新的社交模式;2012年「朋友圈」啟用,更令微信由通訊程式邁向社交平台。

微信「搶紅包」吸用戶綁卡 馬雲:如「珍珠港偷襲」

  除了橫向發展溝通及社交功能,與此同時,微信亦著力拓展縱向業務,把個人和社會連繫。隨著二維碼掃描、「服務號/公眾號」及微信支付等重磅功能啟用,微信進一步由綫上走到綫下。當中最觸目,想必是2014年微信「搶紅包」事件,由除夕到年初八,短短幾日吸引800萬人參與,大批用戶因此綁定銀行卡,連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亦稱這項新春活動有如「珍珠港偷襲」,翌年各大中國科技支付平台紛紛仿傚搶紅包活動,分一杯羮,推動國內手機支付發展。

  延伸閱讀馬化騰最怕馬雲挖角的人原來是他?

馬雲曾形容微信2014年的搶活包活動有如「珍珠港偷襲」事件,翌年各大支付平台紛紛仿傚活動分一杯羮。據說2015年微信透過搶紅包推廣,成功吸納約4,000萬名用戶綁定銀行卡。無論如何,此舉都加速國內手機支付發展。(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馬雲曾形容微信2014年的搶活包活動有如「珍珠港偷襲」事件,翌年各大支付平台紛紛仿傚活動分一杯羮。據說2015年微信透過搶紅包推廣,成功吸納約4,000萬名用戶綁定銀行卡。無論如何,此舉都加速國內手機支付發展。(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由即時通訊到社交平台,由個人到商業,由綫上走到綫下,微信十年,見證中國科技及互聯絡技術的興起,它與其他中國科技巨頭產生協同效應,讓中國人的生活出現翻天覆地變化。此時,很多人才意識到,張小龍那句「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口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如今,微信已經成為每日近11億人不可或缺的的生活軟件,按全國14億人口計算,使用率高達78%;其中7.8億人進入「朋友圈」,3.3億人使用視頻通話。

  「微信雖然說已經是非常大體量的產品,我還是希望它一直保持自己的風格,一直像一個小而美的產品,有自己的靈魂,有自己的審美,自己的創意,自己的光亮,不僅僅是一個數位目標的奴隸。」勿忘初心,是這位中國科技軟件工程師對自己、對微信十年的總結。

  延伸閱讀曾被嘲科網界悲劇 張小龍如何華麗轉身創立微信?

手機支付興起不過幾年,已對中國人的生活及消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現在很多人出街也不帶錢包,用手機支付,開始習慣「無現金」生活。(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手機支付興起不過幾年,已對中國人的生活及消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現在很多人出街也不帶錢包,用手機支付,開始習慣「無現金」生活。(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時代英雄

王承書 鮮為人知的原子彈女功臣

傑出名人

李兆基

李兆基逝世 享年97歲 發展地產成亞洲首富 捐數十億做善事

創新先鋒

90後王興興 「英語學渣」是機械人天才

小城大事

IShowSpeed

IShowSpeed|直播遊歷內地香港掀熱潮 「甲亢哥」到底是誰?

運動健兒

挑戰人無類極限 何靜「無氧」登頂14座8000米高峰

影視巨星

林子祥

樂壇傳奇林子祥 深情款款又豪邁激昂 用音樂感動觀眾

編輯推薦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1:40

烤鴨變「肯德鴨」?百年北京烤鴨怎樣創新傳承?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3:15
啟德體育園

10個數字|一文看清啟德體育園亮點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菩薩與女鬼之間

小紅書中美對帳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中美民間大對帳 加速中國文化復興

中國經濟
羅思義
羅思義

羅思義看中國經濟問題根源

一鑊粥  

    「一鑊粥」是廣東方言,比喻一團糟、一個爛攤子。這個詞由來是怎樣的呢?

  「一鑊粥」源自歇後語「煲燶粥——大煲夾渴」。

  粥的特性是粘稠,有如漿糊。粥煲燶了,便更為黏稠,又不能吃。粥的這個形態,反映做事並未完成,半途而廢,一塌糊塗。

  如果有人把「一鑊粥」來個胡搞,把粥搞成「泡沫」,就等同「搞到一鑊泡」,事態便更嚴重了。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