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滬嘉高速開創歷史 中國經濟發展有了「高速公路」

編輯︰王子傑

  截至2021年,中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6.91萬公里,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在1988年10月建成通車的滬嘉高速公路,是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更是改革開放後,促使上海經濟快速發展的「高速公路」。

滬嘉高速通車。
滬嘉高速在1988年10月31日通車,是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網上圖片)

改革開放|中國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滬嘉高速連結上海與外地

  在滬嘉高速之前,上海公路對外交通主要依靠4條國道,其中要從市區前往嘉定縣(在1992年撤縣建區),更只有寬度僅得7至9米的滬宜公路。滬宜公路難以滿足需求,其低於二級公路技術標準的彎道多達16處,沿途各種車輛混行,交通擁擠,事故頻發,以致實際行車速度相當緩慢。從嘉定到市區不過20多公里距離,乘車卻需要2小時以上。

  為緩解交通壓力,當局提出要拓寬滬宜公路和,又或建設一條全新的高速公路。經研究論證後,最終決定要建設全長20公里的滬嘉高速公路。之所以選在嘉定,一方面希望能快速連接市區與嘉定,另一方面亦要藉此快速連接上海與江蘇省,進而連接北方乃至全國。

滬嘉高速部分工程人員的合照
滬嘉高速所有的設計、建設標準都參照當時的國際標準,為中國今後更多的高速公路建設,提供寶貴經驗和科學依據。圖為當年部分工程人員的合照。(網上圖片)

  滬嘉高速在1984年12月21日正式開工建設,所有的設計、建設標準都參照當時的國際標準,採取全封閉模式,設計時速達120公里,並對路基的品質、路面平整程度等,提出全方位的要求。

  建設滬嘉高速殊不簡單,上海是典型的軟土土質,令施工猶如在豆腐上進行,控制地面沉降是關鍵問題之一。為此,工程人員利用發電廠的固體廢物粉煤灰,代替混凝土作為高速公路的路基,不僅提高路基的品質,亦節約大量建設成本。滬嘉高速的成功,為中國今後更多的高速公路建設,提供寶貴經驗和科學依據。

滬嘉高速
滬嘉高速採取全封閉模式,設計時速達120公里,使上海市區與嘉定得以快速連接。(網上圖片)

改革開放|滬嘉高速開啟中國高速公路建設 推動經濟發展

  滬嘉高速之後,中國開始大規模建設高速公路。1990年9月1日,全長375公里的瀋大高速全線通車,是當時通車里程最長的高速公路,更全部由中國自行設計施工。瀋大高速使瀋陽到大連長達375公里的距離,車程從11個小時大減至4個小時。

  滬嘉高速使中國實現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它不僅推動交通,亦更是促進經濟發展。1984年,嘉定縣級財政收入僅為1.9億元(人民幣.下同)。滬嘉高速建成後,促進上海與外省的經濟聯繫,將車程縮短至只需30分鐘,加強長江三角洲各地之間的聯繫。到了1989年,嘉定縣級財政收入已達4.28億元。此外,滬嘉高速通車後5年內,沿線兩側地區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24.8%,明顯高於嘉定平均水平。

  從0到16.91萬公里,從貧窮落後到GDP超過100萬億元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滬嘉高速於上海的角色,恰似改革開放於中國的作用,是經濟發展的「高速公路」。

滬嘉高速
滬嘉高速不僅推動交通,更促進經濟發展。通車後5年內,沿線兩側地區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24.8%。(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鐵路 開啟中國「高鐵時代」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港商胡應湘推動建設廣深高速 造就珠三角「黃金通道」

中國信用卡

改革開放|中國第一張信用卡誕生記 香港也是推手之一?

北京馬拉松

改革開放|參賽人數從84到3萬 北京馬拉松打開中國對外交流

亡命天涯

改革開放|美國電影《亡命天涯》上映 刺激中國電影業重現生機

中國互聯網發展

改革開放|回顧中國互聯網發展史 28年間從0到10.51億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改革開放

百事可樂

改革開放|深圳第一間世界500強企業 細說百事可樂發展史

十四五規劃

2:13

十四五創科篇|「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未來經濟 人工智能成重點

一帶一路

2:13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合作篇|一文看清「一帶一路」10年成績單

編輯推薦

《科技前沿 共享數字經濟》會員活動

中國航天|停留太空時間最長中國人 王亞平和世界紀錄還差多遠?

神七任務曾遇險 劉伯明:回不去也要讓國旗在太空飄揚

張陸 曾夢想當歌手的太空人

乘神舟十四號再征穹蒼 陳冬:要為祖國飛出新高度

王亞平長駐中國太空站半年 女太空人遇「例假」影響大?

準備25年 鄧清明終圓飛天夢

神舟十七號|進駐天宮最年輕太空人 唐勝傑是黃土高原走出來的窮孩子

1:40

《科技前沿 共享數字經濟》 盡覽中國發展新機遇

3:15

一帶一路合作篇|一帶一路10周年 哪些基建項目最矚目?

2:21

一帶一路合作篇|為何要舉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1:51

「太空艙」裏挖文物?三星堆考古「黑科技」開創先河

2:21

杭州亞運|18屆亞運奪38金 香港金牌運動員逐個睇 哪位贏最多金牌?

2:26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1:40
香港創新活力

《科技探索 香港創新活力》:香港人的創科故事

澳門、中山、珠海
丁新豹
丁新豹

大灣區歷史|丁新豹憶澳門最早接觸西方文化 中山原名香山 珠海唐家灣人才輩出

重慶、蘭渝鐵路、銀川煉油廠
當代中國-名家-溫鐵軍
溫鐵軍

溫鐵軍看國家地緣戰略 帶起西部3次工業化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三國文化深度遊2023前瞻 走進歷史現場

2004年12月3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陳省身逝世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逝世

「秋風起」點解要「食臘味」?

  「秋風起,食臘味」,每逢秋冬季節都是吃廣東臘味最適合的季節,熱騰騰的白飯上鋪上蒸熟的臘腸臘肉,香油肉汁滲入飯香當中,在秋冬乾爽涼快的天氣中享用,確是一大樂事。

  中國人製作臘味已有超過二千年的歷史。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在他的作品《楚辭·招魂》中提及一種叫做「露雞」的食物,古文字學家郭沫若在《屈原賦今譯》中將「露雞」解釋作「鹵雞」;亦有考證認為這是將去除內臟的整雞先醃製數日、再令其自然風乾的一種美食,被視為臘味的前身。   至於廣式臘味,則是廣東酶製工藝...

735個洞窟

     歷經千年營建而成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全人類的文明瑰寶。俗稱「千佛洞」的莫高窟,現存洞窟735個,在規格、形狀、主題上各具特色,被學者分為9大類,各有甚麼特別之處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