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澳門之味》:繪製垂涎欲滴的美食地圖

編輯︰言嘉庸
撰文︰謝小明

  一說起澳門,定必想起豬扒包、水蟹粥、杏仁餅、葡撻、馬介休等不負遊客對期望的美食。這些不但包含着濃濃的澳門人情味,亦是最能體現澳門這個沿海之城的特色標籤。

  在疫情仍未減退的日子,不妨看看這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出品,由澳門特區政府支持下製作的4K紀錄片《澳門之味》,透過鏡頭遊覽澳門,深入當地特色美食的文化之源,揭開澳門這個中外文化交匯和融合的城市背後的故事。 

澳門之味|世界美食在澳門共融再造 

紀錄片澳門之味CCTV
美食是讓人們了解與愛上澳門的一扇窗。通過一道道澳門美食及其背後的故事,《澳門之味》帶領觀眾從澳門特色的飲食文化角度上看到「一國兩制」的成果。(圖片來源:官方劇照)

  美食主題紀錄片《澳門之味》於2021年末在央視播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2周年,以全景式記錄了澳門回歸祖國後,全國及世界各地美食在澳門落地生根,共融再造的故事。

  《澳門之味》以美食為筆,以美食為窗口,從飲食文化角度探索澳門美食的誕生、變遷、興盛過程與美食背後的澳門文化。從了解美食背後——澳門人與祖國、與世界、與當代現實的傳奇關聯,真實反映出澳門回歸祖國以來取得各方面大成就,以及展示澳門「一國兩制」的最新實踐成果。 

澳門之味|400間餐廳 30個美食背後的故事

紀錄片澳門之味-葡式乳豬-脆皮乳豬
雖然同樣是烤乳豬,葡式乳豬與粵式乳豬卻有頗大分別。味道方面,葡式乳豬有點鹹和辣,與口味帶甜的粵式乳豬有所不同。烤法方面,葡式乳豬大多以焗爐燜烤,皮香肉嫩,酥脆可口,而粵式乳豬的繁複工序則較為著重乳豬的脆皮口感。(圖片來源:《澳門之味》影片截圖)

  《澳門之味》為了為呈現「世界美食之都」澳門的獨特魅力,製作團隊兵分四路,深入澳門大街小巷,訪問了將近400間餐廳,深度挖掘超過30個美食背後的故事。

  從傳統的粵式佳餚,延伸至葡式味道,以及融合的澳門土生葡菜,以一連四集,每集50分鐘的紀錄片,展現出澳門這座面積只有30公里的袖珍城市的風味演化過程。 

紀錄片澳門之味-葡國雞
原來「葡國雞」是在葡國也吃不到的澳門土生葡菜式。「葡國雞」透過椰絲、黑水欖、雞腿與姜黃粉等香料的交匯,造就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料理奇跡,更於2012年獲選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片來源:《澳門之味》影片截圖)

  第一集《Made in Macao》(澳門製造),從葡國菜與澳門本地菜結合的「產物」——土生葡菜(Macanese Food)揭開序幕,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原來葡國並沒有「葡國雞」,這一道結合着傳統葡國飲食元素的菜式。

  澳門的土生葡人運用雞腿、洋蔥、黑橄欖、水煮蛋、葡國臘腸及馬鈴薯創制出這道風味獨特,最廣為人知的澳門土生料理,見證着傳統的葡國飲食元素,從技藝與智慧、文化與情感併入澳門的生活軌迹。  

  第二集《好食不過澳門街》,製作團隊深入澳門的小街窄巷,將澳門人日常的街頭人氣美食生滾粥、豬扒包、蝦子麵、榴槤雪糕、葡式蛋撻、清湯牛雜等呈現觀眾眼前,帶領大家從早餐到宵夜,從茶餐廳到大牌檔,以最貼地和最生動的方式講述濠江民眾的故事,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勾劃出澳門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和風土人情。 

紀錄片澳門之味-折魚羹
《澳門之味》第三集講述的傳統粵菜「拆魚羹」,以拆好的草魚肉,加入草魚骨與鯪魚等材料熬製高湯,再放入黑欖作為點睛的精髓,還原出這道源自順德的傳統家常菜馳名菜。(圖片來源:《澳門之味》影片截圖) )
紀錄片澳門之味-折魚羹-cctv
雖然「拆魚羹」的材料平實,但這道鮮味無比的功夫菜,見盡老師傅的深厚功底。(圖片來源:《澳門之味》影片截圖)

  第三集《餐桌的年輪》聚焦從傳統中走來的美食,那些銘刻着歷史風霜的百年老店,以幾代人手口相傳所雕琢的滋味懷舊菜式和小食,例如澳門必食的水蟹粥、當地家傳戶曉的三椏苦糍粑和茶果、能留住三代食客的蜜汁叉燒、傳統的順德菜拆魚羹、氹仔百年老店的手工蝦醬等,揭開這些跨越百年的菜單能永續保鮮與傳承的秘訣。 

   延伸閱讀:雲南美食|時令鮮花宴 嚐一口春天的味道

紀錄片澳門之味-蜜汁叉燒
叉燒是深入澳門人心的美味菜式。開業數十年的人氣燒臘老店「芬記燒臘」的蜜汁叉燒能吸引食客提前一小時來排隊購買,更能留住三代食客的「胃」,每天不到三小時燒臘就會通通售罄。(圖片來源:《澳門之味》影片截圖)

   第四集的《集戀曲1999》亦是最後一集,通過記錄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時刻,開啟了新時代的篇章。

   製作團隊除了努力地將各種美食記憶完整地呈現給觀眾眼前外,更深挖食材的源頭,揭開每天從內地通關進入澳門的新鮮食材的過程。   

   製作團到訪大灣區「菜籃子工程*」的無土栽培基地,那些在室內生長的無土水培綠葉蔬菜,不但採摘下來便可食用,更源源不斷地為澳門的超市和餐廳提供高品質蔬菜,見證着粵港澳大灣區這個「菜籃子」工程通過不斷發展,成功改善粵港澳高品質食品的生產和供應問題,同時亦見證着現代農業在新興科技下高速發展的偉大成果。 

   *菜籃子工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自2019年9月28日正式啟用以來,以「綠色食品」為質量發展方向,致力為港澳提供更優質、安全的健康農產品。 

紀錄片澳門之味-菜籃子工程
澳門約九成的新鮮食材都來自內地,而且一年365天從不間斷,每天凌晨許多司機在拱北口岸載着新鮮的高品質蔬菜送到澳門的超市和餐廳。((圖片來源:《澳門之味》影片截圖)

  延伸閱讀:B站美食紀錄片集合:遊遍大江南北 吃盡一日4餐 

澳門之味|美食與文化深情對話 

  除了誘人的「澳門之味」外,美食背後所蘊含的傳奇故事充滿強大的神奇力量與歷史上大多數透過暴力和衝突相伴而成的文化碰撞有所不同美食與文化之間是透過深情對話作交流,他們的碰撞是美麗、溫暖且具影響力。《澳門之味》這部紀錄片不只是一次令人垂涎欲滴的盛宴,也是一趟會令觀眾會心微笑的文化旅程。 

紀錄片澳門之味-葡撻
英國人安德魯生前所創造的葡式蛋撻,奶油狀的吉士餡與鬆脆的外皮帶出的強烈對比,正是它多年來屹立不倒的標誌性味道。他的女兒Audrey指她永遠不會改變蛋撻的配方,因為她希望子孫仍能品嚐到她父親創造的味道。她對父親誠摯的愛讓這道甜點的味道更溫暖,讓這個故事更有意義。(圖片來源:《澳門之味》影片截圖)

  延伸閱讀:《百姓的味道》:美食背後的故事 找尋「人、情、味」

  延伸閱讀:世界美食之都|一條魚百樣味 順德人烹魚的十八般武藝

披荊斬棘2-披荊斬棘的哥哥-陳小春-張智霖-吳卓羲-吳建豪

綜藝《披荊斬棘2》勾起「回憶殺」 經典永不過時

1:59

忘不了的長腿姐姐馬小玲 亞視經典《我和殭屍有個約會》

2:04
李連杰、關德興飾演黃飛鴻

關德興還是李連杰「最經典」 《黃飛鴻》憑甚麼入健力士世界紀錄?

黃子華影視作品-男親女愛-飯戲攻心-絕代商驕

黃子華影視作品盤點 攀上影藝事業高峰全靠這套劇?

相關標籤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百味中國

深圳南山美食

北上消費|盤點深圳南山必打卡餐廳 這間「排隊王」你試過未?

旅遊風物

河西走廊人文景觀

沿河西走廊看風景|4個必去人文景觀 跨越時空探尋千年印記

影視時尚

金手指|20年後再交手!華仔偉仔鬥戲經典作品盤點

編輯推薦

中國航天|停留太空時間最長中國人 王亞平和世界紀錄還差多遠?

神七任務曾遇險 劉伯明:回不去也要讓國旗在太空飄揚

張陸 曾夢想當歌手的太空人

乘神舟十四號再征穹蒼 陳冬:要為祖國飛出新高度

王亞平長駐中國太空站半年 女太空人遇「例假」影響大?

準備25年 鄧清明終圓飛天夢

神舟十七號|進駐天宮最年輕太空人 唐勝傑是黃土高原走出來的窮孩子

2:24

彩虹邨擬清拆|尼克遜來過打羽毛球 網紅打卡點 曾獲建築獎

1:40

《科技前沿 共享數字經濟》 盡覽中國發展新機遇

2:13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合作篇|一文看清「一帶一路」10年成績單

3:15

一帶一路合作篇|一帶一路10周年 哪些基建項目最矚目?

2:21

一帶一路合作篇|為何要舉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1:51

「太空艙」裏挖文物?三星堆考古「黑科技」開創先河

2:21

杭州亞運|18屆亞運奪38金 香港金牌運動員逐個睇 哪位贏最多金牌?

重慶、蘭渝鐵路、銀川煉油廠
當代中國-名家-溫鐵軍
溫鐵軍

溫鐵軍看國家地緣戰略 帶起西部3次工業化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三國文化深度遊2023前瞻 走進歷史現場

彎路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彎彎曲曲的成功路

1990年11月28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白春禮

白春禮觀察到三鏈狀脫氧核酸新結構

國亂思良相 家貧思良妻

  國家動亂之時,就渴望有一位治國有方的宰相;家庭貧困之時,就希望能娶得一位賢妻襄助。這兩句加起來就比喻情況愈是艱難,愈要知人善任。

  語出《史記·魏世家》:「先生嘗教寡人曰: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戰國初年,魏國被諸侯國環繞,魏文侯希望覓得一名賢士成為宰相,於是向李悝(又名李克)請教,應該任用魏成,還是翟璜?   李克表示要看一個人面對貧窮與富貴、低賤與騰達時如何為人處事,而不是聽他自吹自...

735個洞窟

     歷經千年營建而成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全人類的文明瑰寶。俗稱「千佛洞」的莫高窟,現存洞窟735個,在規格、形狀、主題上各具特色,被學者分為9大類,各有甚麼特別之處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