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5/12/2021
你有見過這款黃色的麵包車嗎?它是昔日的北京的士,又名「麵的」,是人們對這款微型麵包出租車的簡稱。
改革開放引入技術 中日合製「天津大發」麵包車
改革開放後,社會經濟蓬勃,人們對出行需求急增。當時市面主要交通,仍以單車和公共巴士為主,的士多服務外賓,專門接待外商、海外華僑及港澳同胞。當年坐一趟出的士價格不菲,普羅市民難負擔。直至1983年,國家引進日本大發汽車技術,翌年在天津生產第一輛「天津大發」麵包車TJ110,寬敞車廂,客貨兩用設計,價格相宜,深受市民歡迎。
改革開放發展交通 「麵的」雄霸北京的士市場
當年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有這款小黃車的身影。「麵的」之所以較其他的士普及,主因是價格實惠,走10公里只需10元,等交通燈不跳標,載人又載貨,提升出行便捷,無論運貨、搬家,甚至接新娘,都有人僱用「麵的」幫手。
90年代,隨着北京政府發展交通,提出「讓老百姓打得起,一招手就停三五輛車」的目標,出租車公司如雨後春筍。根據資料,1993年北京有一半的士均為「麵的」,數量達35,000架,搶眼的小黃車因而成為北京的城市名片。
延伸閱讀:由車牌演變看改革開放
環保議題備受關注 「麵的」排放高被淘汰
不過「麵的」也有缺點,就是碳排放高。隨着國家愈重視環保,「麵的」帶來的污染問題備受關注。1998年12月,北京開始大規模淘汰「麵的」,天津大發更於2002停產TJ110車款,讓風靡中國的小黃車寫入歷史。
昔日中國車輛少,汽車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早期的士都是定點乘坐,改革開放後汽車普及,的士再沒路線限制,由奢侈品變為大眾出行的選擇,增加市民流動性,促進經濟活動。近年隨着共享交通平台出現,手機一滑就能召車,解決昔日的截車難題。
以前坐「麵的」,只求到達目的地,由價格至上到追求舒適,提倡便捷到響應環保,中國的士業發展,見證改革開放步伐,亦反映中國文明進步。
延伸閱讀:中國高速公路長度冠全球 可繞地球4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