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8/09/2021
1980年代初,中國和英國展開香港前途談判。每次兩國會面後傳出的消息,都觸動香港社會情緒,更會引來市民的信心危機,曾導致多間銀行擠提。1983年9月27日,恒隆銀行就因擠提而被政府接管,亦揭開了80年代香港銀行界擠提潮。
港元貶值存戶提款求心安 恒隆資金短缺出現擠提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京,與鄧小平見面時,重申英國與清朝政府簽訂的三條條約有效,但鄧小平明確回應香港主權問題沒有迴旋餘地,更明確表示在1984年底前完成談判。自此至1984年12月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期間,香港社會普遍人心惶惶,更對港元缺乏信心,引發港元貶值。由1981年每5.13港元兌換1美元,到1983年9.6港元才兌換到1美元。市民擔心港元會繼續貶值,都相繼往銀行提款。
延伸閱讀:中英談判港元貶值 實施聯繫匯率穩物價
恒隆銀行在1982年被傳跟謝利源金舖倒閉有關,一度觸發多間分行出現擠提人龍,之後經各方的澄清,擠提事件很快平息。然而,1983年9月,這次因香港前途談判陷入僵局,加上港元貶值,引發存戶紛紛提款求心安;恒隆因資金短缺和周轉不靈問題,再次出現擠提,全港陷入恐慌不安的情緒中。
當時港英政府為免觸發金融危機,決定向陷入財困的恒隆出手。9月27日,立法局三讀通過「一九八三恒隆銀行(接收)條例草案」,政府動用外匯基金接管恒隆;擠提事件終告平息。
恒隆事件後再爆銀行擠提 推聯繫匯率穩定民心
同時,政府推出措施以穩定人心,於10月17日落實推行聯繫匯率制,以每7.8港元兌換1美元左右的匯價掛鈎;一直沿用至今。
80年代,除了恒隆銀行擠提引來不小的風波,1985年海外信託銀行的假帳事件,因資金周轉不靈面臨倒閉,同樣由政府出手接管。之後,1989年六四事件引來信心危機,還有1991年國際商業信貸銀行清盤倒閉、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引發港基銀行風波,也曾導致銀行發生擠提。
延伸閱讀:香港歷史上的銀行擠提潮 促金管局成立
為了加強監管銀行金融體制,政府於1993年4月將外匯基金管理局及銀行業監理處合併,成立了金融管理局。為進一步加強市民對銀行存保障的信心,港府在2006年推出10萬元存款保障計劃,2011年增至50萬元。
香港歷史上曾出現多次銀行擠提,也有銀行因而倒閉或被政府接管;但隨着各種加強監管措施,香港的銀行金融體制不斷完善發展,也確保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穩健基礎。縱使90年代、千鿋年後遇上多次金融風暴,香港都能化險為夷,依然䇄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