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8-23
七一勳章頒獎禮上,將近70歲的「治沙英雄」(治沙意為治理沙漠)石光銀緩步走上領獎台,「治沙造林事業的模範代表,40多年堅持與荒沙堿灘不屈抗爭」,頒獎詞如是說。在樂曲聲中,他戴上「七一勳章」,臉上的溝壑是被風沙刻畫出的痕迹。
綠化沙漠40載 小人物登上「七一勳章」獎台
毛烏素沙漠位於陝西榆林市一帶,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常年風沙肆虐,土地貧瘠,榆林則被稱為沙漠之城。
生於榆林石光銀,自小吃盡了風沙的苦,「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四季黃沙漫天成為當地人的夢魘。
為了躲避流沙侵害,石光銀的父親曾舉家搬遷9次。 「地炕爛草棚,四季冒黃風,糠菜填肚皮,十戶九家窮」,這是當時毛烏素沙地附近民眾生活的真實寫照。 「一陣風刮過來,沙子就上了房樑,昨天還高高的麥子,今天就被埋得甚麼也不剩了,那樣的環境一畝地只能產一二百斤糧食。」 石光銀回憶到。
資料顯示,在1949年前的100年間,榆林沙區有210萬畝農田、牧場被流沙吞沒,剩下的145萬畝農田也被沙丘包圍,1949年6月時,榆林林草覆蓋率僅有1.8%。 沙進人退,連片的「不毛之地」讓石光銀意識到:「不給大家把沙治住,這個地方的窮根兒(意為貧窮的根源)就拔不了,我那個時候下定決心,以後就幹治沙這一件事。」
從20歲擔任生產隊(當時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隊長開始,石光銀便帶領當地民眾投身治沙工作。1984年國家出台了鼓勵個人承包治沙工作的政策,石光銀隨即與當地政府簽訂了3,000畝合同,成為榆林市個人承包治沙造林第一人。
為了籌集買樹苗的錢,他曾把自家賴以生存的84隻羊和一頭騾子趕上了市集。 最終,3,000畝荒沙地全部栽上了樹苗,成活率達到87%,村中出現第一片綠洲。
次年,他決心承包5萬餘畝荒沙,他成了當地人口中的「石瘋子」,每天都騎上騾子,帶上草籽走進一望無際的沙海。佔地6,000多畝的「狼窩沙」最難改造馴服,石光銀領着上百號人一去就是幾十天,樹苗全靠人一捆一捆背進沙窩,而幾場大風過後,剛栽的樹苗幾乎全部被毀。
延伸閱讀:1.7萬家丨築起沙漠綠化帶的中國企業
科學方法治沙 傳承保育精神 終獲「七一勳章」
在諮詢林業專家後,石光銀才知道之前的治沙方法並不科學,只有喬木、灌木結合栽種才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第3年春天,石光銀借助「障蔽治沙法」搭設800多公里沙障,兇猛的流沙終於得以鞏固,9成樹苗都活了下來。
後來,石光銀還創辦了全國第一個農民治沙公司,用公司與農戶聯合承包的形式,讓207戶農民參與治沙,並從治沙中獲得報酬。
如今,這裏成為了毛烏素沙漠周邊牢固的生態屏障。30多年間,石光銀在25萬畝荒沙、鹼灘上植樹5,300多萬株,反復造林面積達35萬畝,改變了當地「沙進人退」的歷史,毛烏素沙漠即將從地圖上「消失」。
種樹如同育人,石光銀還悉心將造林經驗傳給後代,25歲的孫子石健陽現在已成長為懂得林業科技的第3代治沙人。 這既是治沙之路的延續,更是保育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