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30/07/2021
2003年3月香港爆發典型肺炎(SARS)疫情,旅遊業率先受到重創,香港經濟疲弱不振,復原看似遙遙無期。靠一己之力自救困難,要短時間內挽救頹勢,當時港府向中央建議開放內地居民來港旅遊,刺激本港的經濟和旅遊業盡快復甦。
2003年開放自由行 擴至49個內地城市推行
2003年7月28日,中央回應港府的建議,開放CEPA下的「港澳個人遊」(自由行),首先在東莞、中山、江門和佛山推出;該四個城市的居民可以個人身份到香港旅遊。
計劃甫推出,吸引大量內地居民來港消費,刺激了香港的旅遊、零售、飲食及服務業等。之後自由行不斷擴展,自2007年1月起至今,已在49個內地城市推出。
自由行推行後, 2003年訪港旅客為1,554萬人次,2018年增至6,515萬人次;訪港旅客消費額方面,2003年僅335億元,2018年飆升至3,281億元。穩定的內地旅客數目和持續增長的消費金額,給香港帶來無限商機;也增加了相關行業的就業機會,刺激本港經濟增長。
延伸閱讀:羅湖舊照片 看回鄉過關歷史演變
自由行旅客急升 「雙非」問題最受關注
但隨着內地旅客數字每年不斷攀升,對香港的接待能力造成一定的壓力,也逐漸出現港人與自由行旅客之間的摩擦。
爭議聲音最大的是雙非(父母皆不是本港居民)孕婦利用自由行簽證來港產子,繼而出現醫院床位不敷應用的風波;還有因為雙非問題而引發的搶購奶粉、爭幼稚園學位等,加上部分遊客不文明行為,引來不少社會矛盾。當時港府對這些矛盾和摩擦,未能好好處理,不但對港人造成一定的傷害,也影響了內地遊客對港人的觀感。
直到2009年4月,摩擦愈加嚴重,開放深圳居民訪港「一簽多行」政策實施後,上水、粉嶺的水貨客問題成為焦點,生活用品的售價因被搶購而推高;大批水貨客聚集在鐵路站出入口,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
深圳自由行改「一周一行」 緩減香港壓力
由於本港社會多有聲音,希望改善自由行政策,因此,2015年4月,深圳將「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紓緩香港社會的承受能力。
自由行2003年實施至今,曾幫助香港走出經濟低谷,更帶動旅遊業迎來輝煌業績和各行業的蓬勃發展,令本港獲得龐大的經濟收益。不過,不斷增加的自由行旅客,對香港的交通、醫療、民生等都帶來相當壓力。去年起因新冠疫情關係,本港的旅遊業一直停頓至今;然而,沒有了自由行旅客,本港零售和旅遊業在疫情夾擊下,走入低谷,而港人的生活則因為遊客減少而恢復到自由行出現之前的境況。
但當疫情過去,內地和香港恢復通關,自由行旅客再次重臨,往昔的問題將會再次出現;港府應趁現在及早思量解決或改善方法,避免重蹈覆轍,社會上再出現摩擦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