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6-22
那時候還未改革開放,米價0.14元(人民幣,下同)一斤,肉價0.95元,親戚送禮2元,那是一個「做又36 ,不做又是36」的時代,工人工資一般是每個月28至36元左右。1萬元可說是天文數字。
改革開放生活富起來 誕生「萬元戶」
「萬元戶」之名,始於當年新華社的兩篇報道。1980年4月18日新華社發出通訊《雁灘的春天》中提到,1979年底,甘肅蘭州雁灘公社社員李德祥,從生產大隊裏分了1萬元,社員們把他家叫作「萬元戶」。另一段也是1979年底的新聞消息更震撼,新華社以圖片報道了山東臨清八岔路鎮趙汝蘭一家種棉花純收入10,239元的事,此報道被國內外50多家新聞媒體轉載。自此,萬元戶成為改革開放後的潮語。
改革開放扶持個體經濟 增工作主動性
萬元戶,顧名思義是指存款或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1979年前後,中國推動改革開放政策,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的思想。此後農村推行承包責任制,一些農戶靠自己和全家人的努力和勞力,加上懂一點技術,迅速成為第一批賺到錢的人。在城鎮企業實行分層承包制,按勞動力分配,有人為了賺多些錢而「下海」,從事個體工商業或者開公司。
人的態度改變了,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但在改革開放初期,工商局對個體經濟也是諸多限制,跟後來大力扶持不同。這也難怪,當時經歷文革政治鬥爭多年,一般人對個體經濟仍有所擔憂,怕政策隨時改變,對發展個體經濟抱着觀望態度。
萬元戶見證計劃經濟走向改革開放
1982年12月4日,在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規定:「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權益。」從此,個體經濟的地位正式得到了認可。
每個地方的萬元戶不是很多,卻代表了人們追求美好富裕生活的嚮往。萬元戶等同富裕的代名詞。萬元戶,折射出中國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化的變革,為改革開放掀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