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駐天和號核心艙 太空人怎樣上廁所和洗澡?

編輯︰許可

  中國天宮太空站的天和號核心艙早前成功發射升空,3名太空人將在稍後時間進駐其中。在天和號內太空人如何解決一日三餐,可能大家還能有些概念,畢竟太空人吃東西的畫面經常可以看到,但他們在無重狀態下怎樣上廁所,又怎樣洗澡,就足以超越大家所想像。

天和號太空人食譜 一周不重覆

  民以食為天,太空人的生活還是由吃說起。早期的太空人只會進食如同牙膏狀的簡便食物,味道肯定好不到哪裏去。但隨着科技發展,現今太空人飲食已明顯改善,中國的天和號上更不乏美食。

  根據資料,目前中國太空人執行任務時會配備上百種食品,一日三餐的主食、副食(餸菜)、甜品、飲品應有盡有。其中主食除了米飯外,還有五穀餅乾、八寶飯等;副食則有魚香肉絲、醬牛肉、香辣豆干等數十款不同菜式,能保證食譜一周不重覆,所以天和號上的太空人肯定不會「食到厭」。

  當然,太空是無重狀態,為了方便食用和清理,太空食物即使不再是牙膏狀,但仍要用特殊的軟包裝或罐頭,如何使用也非常講究。

太空是無重狀態,進食需要一定技巧,例如太空人必須閉口咀嚼,更不能邊吃邊說話,不然食物就會滿天飛。圖為神舟十號太空人王亞平在太空吃糉子,當時正值端午節。(電視圖片)

  在用餐時,天和號的太空人先要把特製餐盤「綁」在餐桌或自己的大腿,避免它飄起,並把湯匙、叉、剪刀等通過磁力吸附在餐盤上,再將經過加熱或「復水」(加水還原脫水食物)的食物包,用「魔術貼」固定在餐盤上,最後才剪開包裝,用湯匙把食物放入口中,飲品則用飲筒吸食。

  飽餐一頓後,太空人要紙巾清潔餐盤和餐具並收起,再把食物包裝袋及剩餘食物放入收集袋中。

 天和號太空人尿液 須回收再用

  人體會新陳代謝,有吃有喝也自然要「方便」,天和號上的太空人當然不例外。

  早期的太空人在太空逗留時間短,用紙尿片即能解決問題;事實上,紙尿片最初就是為太空人而發明。

  但當太空人要在太空站長時間停留,只用紙尿片就不可行了,至少這會令垃圾量驟然增加,所以太空站必須有廁所。中國由於載人航天起步較晚,太空廁所的應用和建造就可以借鑑美、俄經驗。

  具體來說,太空人要小便相對比較容易,他們可以用漏斗狀的容器(男女所用略有不同)對接排尿器官,而容器管道內會有抽氣,保證排出的尿液沿着管道進入回收設施。由於太空中水資源極度珍貴,天和號上太空人的尿液經過處理後,會用於日常活動或者生物實驗,甚至作為飲用水。

當局並未公開天和號核艙廁所的具體情況,但國際太空站上由俄羅斯製造的廁所,可供讀者參考。(圖片來源:getty)

  小便相對容易解決,而大便則要用到坐廁,比較麻煩。

  在無重狀態下,太空人需要固定腳和大腿,盡量使臀部和坐廁「緊密貼合」後才能大解,而坐廁裏同樣有抽氣設施,確保把全部排泄物收集到袋中。據報道,天和號上太空人的排泄物經收集後會被壓縮和密封,並儲存在指定地方,最終被帶返地球化驗。

太空水源珍貴 天和號太空人要「乾洗」 

  除了「吃喝拉撒」,太空人如何在太空洗澡,也是航天科技的難題,不單涉及如何不讓水滴飄走,還涉及水源珍貴的問題。

  美國曾在上世紀70年代發射的「太空實驗室」太空站上,首次裝設澡設備;該設備像可折疊的大圓筒,桶內有水加溫器、噴淋設備和廢水吸收裝置。但它操作成本極高,且使用幾次後即出現故障,最終被放棄。

  延伸閱讀:中國太空站生活配套足 「天和號」能用Wifi上網

美俄的「太空浴室」操作成本太高,而且問題多多,難以長期使用,所以國際太空站和中國天宮太空站的天和號核心艙,均沒有同類設備,太空人只能「乾洗」。圖為美國「太空實驗室」太空站的圖筒「浴室」。(圖片來源:getty)

  前蘇聯則在禮炮七號和之後的和平號太空站上,裝設兩款類以「桑拿浴」的洗澡設備,但使用同樣極為複雜,又十分耗水,在和平號的設備每次要用水2.5公升,在這太空中實在太奢侈,最終「桑拿浴室」成了擺設。

  經過這些試驗,最終太空人還是回到「乾洗」的老路。簡單而言,就是用特製的洗澡巾,配合無需用水沖洗的浴液和洗髮液來抹擦身體和洗頭,國際太空站和中國以往的天宮實驗艙都是使用這形式,天和號也不會有太大改變。

  在天和號上「乾洗」3個月,甚至半年、一年,中國太空人返回地球最想做的其中一件事,應該是舒舒服服的洗一個熱水澡。

  延伸閱讀:2021 中國航天有看頭

由天和核心艙和問天、夢天實驗艙組成的天宮太空站將於2022年完成,運作10至15年。(圖片來源:getty)

 

神舟十七號|開過坦克 飛過戰機 現在駕神舟飛船 江新林的人生「三級跳」

火星車首次傳回圖像 「天問一號」着陸過程曝光

中國太空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籌備發射

「天問一號」成功着陸 中國首次踏足火星

天問三號2028年升空 帶回火星土壤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