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4/03/2021
籐條、雞毛掃是20世紀60至80年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家家戶戶必定常備這兩件香港文化「打仔神器」。每當孩子頑皮,家長總能隨手拿起放在一旁的籐條或雞毛掃一揮,以適當的體罰讓孩子乖乖聽話,學習服從。後來隨着時代變遷,體罰步入歷史,藤條和雞毛掃也漸漸變成代表上一代的香港文化。
藤條「專責」教子女 不同於雞毛掃的香港文化
香港人小時候一定聽過「藤條炆豬肉」,甚至曾經親自「領教」,不過陪伴70後、80後長大的「藤條炆豬肉」,原來對於一眾90後、00後來說頗為陌生,究竟香港文化「藤條炆豬肉」為什麼有鞭打的意思?為什麼是「炆豬肉」,而不是「炆羊肉」或「炆牛肉」?
延伸閱讀:「白飯魚」60年代家家必備 消失又重來的香港文化?
延伸閱讀:被歲月剪斷的香港文化?認識上海理髮廳的「飛髮」人情味
與雞毛掃不同,藤條是專門用來教導子女的工具,除了體罰,幾乎沒有其他正規用途。按《清稗類鈔》記載,清朝有位姚姓縣令政績不俗,他管理的範圍內出了一位自稱能預測未來的道士,引起聚眾鬧事,縣令於是請道士到府上,戲稱要請他吃「荀燒肉」,實質是以竹板或荊條施行笞刑,打道士的屁股八百下。
「筍燒肉」用以形容因笞刑所帶來的皮肉之苦有如火燒,而《清稗類鈔》原文中「命笞臀四百」一句,「臀」字與「豚」字同音,所以廣東人借同音字,用「豬肉」隱喻「臀肉」,並引申出「藤條炆豬肉」的具有香港文化特色的俗語。
延伸閱讀:細看百年校服演變 認識香港文化變遷
雞毛掃除塵一流 香港文化產物比藤條多功能
雞毛掃(內地稱:雞毛撢子)亦是香港文化中教子必備的輔助工具,不過雞毛掃除了可以教子,亦可打掃家居。
有別於藤條,從前雞毛掃是傳統香港文化中,居家必備的清掃工具,其確實起源無從稽考,但普遍相信來自農村,村民撿起雞毛把玩時,發現雞毛掃過的地方灰塵大量減少,於是便開始收集雞毛,黏貼在木棍上,製成雞毛掃,用作除塵打掃。
雞毛掃之所以除塵力特強,原因是雞毛的特性有關,其纖維大小不一,呈網狀,通過摩擦可以產生靜電除塵,比起現代大部分除塵工具有着更顯著的清潔效果,清潔時亦不會在物品表面留下痕迹。不過,現時雞毛掃的除塵功能已漸漸被吸塵機取代,步入式微。
但是,近年環保主義抬頭,以天然材料製作、可被環境分解的雞毛掃,又再次掀起討論。
藤條和雞毛掃價格低廉、易於收藏,而且較不易對被罰者造成永久性創傷,所以從前香港人經常用藤條和雞毛掃教育子女,成為數代人對傳統香港文化的一眾集體回憶。後來隨着時代演變,體罰被寫進香港文化的歷史當中,僅有「教子功能」的藤條漸漸被淘汰,剩下可一物二用的雞毛掃,堅定地留在香港文化的傳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