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30/03/2024
位於遼寧大連金縣(現已撤縣改區為金州區)的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國第一個,亦是目前開發面積最大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有「神州第一開發區」的美譽。
在改革開放大潮下,大連開發區將這個黃海海岸邊的偏遠小漁村,搖身一變成為國際化、現代化的新城區。
改革開放|鄧小平拍板要「放」 神州第一開發區誕生
大連開發區的成立,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時值國家剛剛推動改革開放,在南方沿海地區創建了深圳、珠海等4個經濟特區。此舉惹來許多北方地區羨慕,希望也能仿效。當年大連市就有向中央政府提出也要建設「特區」的想法。雖然最終都未獲批准,但總算是開啟大連市追逐「特區夢」的道路。
轉機在1984年出現,時任國家領導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的特區後,提出建立特區去實行開放政策,指導思想是「放」。故此,除了現有的特區之外,亦可以考慮再開放其他地方,例如更多像是大連、青島等的港口城市。這些地方不會叫做「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一些政策。
經濟技術開發區可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集中舉辦中外合資、合作、外商獨資企業和科研機構,使之成為發展中國對外技術合作的「窗口」和基地。同時,區內利用外資項目的審批權限進一步放寬,大體上比照經濟特區的規定執行。
未幾,國家即出台《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提出除了要進一步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外,有條件的城市可以「劃定一個有明確地域界限的區域,興辦新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同年10月,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隆重舉行奠基儀式。
改革開放|從小漁村到國家級新區 GDP超過2,700億元
大連開發區在誕生之前,當地只是一些偏遠小漁村,僅有10多個小型鄉鎮企業,經濟力量微不足道。但在改革開放大潮引領下,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而來。在1984年年底,大連開發區迎來第一間中外合資企業。隨後幾年,第一間工業企業、第一間中日合資企業、第一間日本獨資企業等如雨後春筍。
憑藉1,000萬元啟動資金、2億多元銀行貸款、1億美元外匯額度,大連開發區艱難起步。40年後,大連開發區已經蛻變成為東北第一個、全國第10個國家級新區大連金普新區。
1978年時,大連全市的GDP僅為42億元,但到了2022年,單是金普新區就實現GDP高達2,705億元。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大連開發區更是改革開放的縮影,充當實驗者、實踐者和推動者的角色。
截至2022年,中國已有230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遍及全國31個省區市。230個開發區的GDP高達14萬億元,佔全國比重為1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高達432億美元,佔全國比重為23%。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首個中外合作項目 中山溫泉賓館打開投資內地大門
延伸閱讀:王家衛《繁花》:改革開放初期上海繁華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