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器」還是「小氣」? 當有人表現吝嗇時,我們會形容為「小氣」,但是,又有人說是:「小器」,究竟哪一個才是正寫? 《漢語大詞典》中「小器」、「小氣」兩條詞目都有收錄,兩者屬於同義詞,意思都是指「不大方;貪小;吝嗇」。 「小器」一詞早在《論語》出現。《論語·八佾》:「管仲之器小哉。」就是說管仲的器量不大。 而「小氣」則在清代才開始出現。《紅樓夢》第六十七回:「我又不是兩三歲的孩子,你也忒把人看得小氣了」;...
買東西,為何不是「買南北」? 去購物的話,我們一般會說「買東西」,但有沒有想過,為甚麼是「買東西」,不是「買南北」? 田書華《「物稱東西」的俗語源淺深》中,提到「東西」一詞早在漢代已出現。儒家經典《公羊傳 · 襄公十六年》中有「君若贅旈然」,當中的「旈」,就是指東西的意思了。 據說,南宋理學家朱熹好友拿着竹籃子要去買東西時,朱熹就曾向他詢問過這個問題:「為甚麼買東西,不買南北?」 好友這樣回答:「不行,因為...
「死牛一便頸」還是「死牛一邊頸」? 當形容某人很固執,廣東話會用「死牛一便頸」來形容。究竟「死牛一便頸」還是「死牛一邊頸」?又為甚麼用牛頸來形容固執? 在中文大學的「現代標準漢語與粵語對照資料庫」中,就記錄有「死牛一便頸」,而「便」的普通話拼音是「bian」,與「邊」的普通話拼音相同,而粵語發音「便」也與「邊」接近,因此又有人把「死牛一便頸」讀成「死牛一邊頸」。 至於哪一個較準確?「死牛一邊頸」就較能解釋了。 從前農村社會,牛是重要的生產工...
猴子為甚麼又叫「馬騮」? 有一首兒歌唱道:「河邊有隻羊,羊邊有隻象,象邊有隻馬騮仔,好似你咁樣。」我們一般叫猴子作「馬騮」,活潑頑皮的小朋友會叫作「馬騮仔」。為甚麼猴子又是「馬」? 粵語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其中「馬騮」就與古漢語有關。「馬騮」最早寫成「馬留」,宋朝已有這種叫法。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十:「今世猴為馬留,與其人形似耳。」 「馬留」與古漢語「猱」有關,「猱」字讀音naau4 (發音類似「嬲」),就是猴子的意思。因此,自古猴子便叫作「馬留」,後來慢慢演變成「馬...
「天橋的把式」下一句是甚麼? 對於廣東人來說,「天橋的把式」這句話可能較陌生,但對北京人來說,卻是常掛在口邊的諷刺話語。 要了解這句話,必須先了解老北京人口中的「天橋」是怎樣的地方? 在北京,天橋是平民聚集休憩的地方,在《天橋一覽序》中有說:「天橋者,因北平下級民眾會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會風俗,一斑可見。」 從前社會,天橋聚集了來自各地的雜耍藝人,有京劇、評劇、曲藝、藝術、雜技等民間藝人,在天橋上大...
明明明明明白白白喜歡他 中文有趣的地方,在於相同的字會因不同的詞性或讀音,變化出不同的意思,有時還會令人捧腹大笑。 「明明明明明白白白喜歡他」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明明明明明白白喜歡他」中,涉及的字都很簡單,但整句連在一起卻讓人摸不着頭腦。 貼士:「明」與「白」,除了是動詞外,還可用作名詞當中。 若「明明」與「白白」都是名詞,指的是兩個人的話,意思就明顯得多了。 全句的意思其實就是:「明明(人名)明明(明顯)明白(知道)白白(人名)喜歡他」。 猜...
你等一會會會會會會計的人嗎? 「會」字因詞性不同,有不同的意思。 「你等一會會會會會會計的人嗎? 」 這裏六個「會」字連在一起的一句,被網絡上稱為「大魔題」,你又能看懂嗎? 「會」作動詞時,有「能夠」、「會見」的意思;用作副詞的時候,則有「片刻」之意。 以上一句分開來看或許能夠明白當中意思:「你等一會 會 會會 會 會計的人嗎?」 答案是:你等一會(稍後)會(是否)會會(會見)會(懂得)會計的人嗎? 延伸閱讀:差點沒上上上上海的車
校服除了校徽別別別的,叫別別別的非得別別的 「校服除了校徽別別別的,叫別別別的非得別別的」。 看到這句話,會不會感到有點「抓狂」? 中文單字不同詞性會有不同的意思,這句話就是其中一例了,還曾在網絡上熱烈討論過呢!你又懂得拆解當中的意思嗎? 全句是這樣的,校長說:「校服除了校徽別別別的,叫別別別的非得別別的。」 首兩個「別別」是動詞,即不要掛上的意思;第三個「別」是名詞,意指「其他東西」的意思。前一句意思就是:「校長說:校...
差點沒上上上上海的車 我們說話時,有時會遇到相同的字連在一起,聽起來有趣,但看起來就不太容易明白。 網上就曾有這樣的一句話讓網友瘋狂討論:「差點沒上上上上海的車」。 加上前一句,或許較容易理解全句的意思:「還好我走快了兩步,差點沒上上上上海的車。」 前兩個「上上」是動詞,「趕上」的意思,第三個「上」字是「去」的意思,最後那個是名詞,指的就是「上海」。 呼之欲出,全句意思就是:「幸好我快走兩步,要不然就趕不上去上海的車了。」 延伸閱讀:小龍女:我想要過過...
「威水」還是「媁水」? 說別人的成就,我們會用「威水」來形容。「威水」其實不是這樣寫的,本字是怎樣的呢? 根據官方媒體解釋,「威水」正寫是「媁(音威)水」。 「媁」,《廣韵》中指「媁,於非切。美也。」這個字是一個生僻字,有些地方已經不再用了,在粵語中則繼續使用,尤其在粵西一帶,老一輩會用「媁」來表示美麗、漂亮。例如將漂亮的衣服稱為「媁衫」、「媁褲」。形容女子長得美,則說她「生得好媁。」 這個字很...
回歸紀念柱 香港回歸紀念建築物之一,便有回歸紀念柱,它其實是甚麼呢? 不同於其他紀念回歸的建築,回歸紀念柱並非由政府負責興建,而是由八鄉鄉事委員會會員自行斥資建造而成,是香港唯一由民間籌建以紀念香港回歸祖國的建築物。 回歸紀念柱座落於元朗八鄉上村公園,柱上有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的題字,上面書有「擎天一柱回歸紀念」的金漆字。 回歸柱序文「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乃香港回歸祖國懷抱之歷史時刻,舉國上下,歡欣鼓舞;海外赤子,揚眉吐氣;五洲之內,友好仁人,無不關注此世紀盛事。近者悅,遠者來,盼一睹交接之盛典,視躬...
香港回歸紀念塔 大埔海濱公園,有一座高32.4米的香港回歸紀念塔,回歸塔牌匾由前新華社分社社長周南題詞。 紀念塔以木材為建築材料,分上下兩層,設計為螺旋形建築。遊人登上紀念塔,可將吐露港迷人景致盡收眼底,更可以遠眺八仙嶺及馬鞍山的景色。而這座建築物建於大埔海濱公園裏,當中還有一個特別的意義。 香港回歸紀念塔所在地,正是當年英國接管新界時英軍登陸之處。 1898年,英國強迫滿清政府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島嶼「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在1899年4月16日,港英政府在大埔舉行接管新界的儀式,而當時這批英軍登岸的地方正是現時香港回歸紀念塔所在之處。 ...
香港回歸:1997年 1997年,中國開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至於為何是1997年呢?這就與一個歷史遺留的問題有關。 在19世紀末,滿清政府積弱,外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強佔中國土地。1898年,當時英國政府趁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之機,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租借」名義強佔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島嶼,為期99年,而這個所謂「租借期」結...
香港回歸 今天是香港回歸27周年,讓我們說一下「回歸」這個詞語。 回歸有重回、回到的意思。1997年7月1日,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對香港而言,就是正式回歸祖國的大日子。 回歸一詞是出現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問題不斷交鋒,英國希望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中國表明要「收回香港」。 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曾於1982年明確表示:「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餘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一九...
小龍女:我想要過過過兒過過的日子 愛看金庸小說的話,想必看過《神雕俠侶》,當中小龍女和過兒(楊過)的愛情故事真是可歌可泣。「我想過過過兒過過的日子」,就是小說延伸出的一句網絡潮語。 這句話表達甚麼意思? 答案:第一、二個「過」字是動詞,第三個是名詞,第四、五個都是動詞。 全句意思是:小龍女想要過過(體驗)過兒(楊過)過過(經歷過)的生活。 同一個「過」字,卻有這樣多不同的用法和意義,難怪網友紛紛表示:這句話體現「中文博大精深」「(令)老外學漢語大崩潰」。 延伸閱讀:...
「爛衫爛褲莫亂丟」是何解? 歇後語之所以歷久常新,是因為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風土人情,以及社會變遷,聽懂的話常會令人會心微笑。 廣東話歇後語如是,客家話的歇後語也是一樣,其中有一句「爛衫爛褲莫亂丟」,大家知道是甚麼意思嗎? 客家話中「爛衫爛褲莫亂丟」背後是甚麼意思呢? 昔日社會生活艱難,爛衫爛褲雖然破舊,修補過後還是可以穿着的,又不至於囊中羞澀的時候沒有衣服可穿。 所以,客家人就有「爛衫爛褲莫亂丟——留來日後好遮羞」的說法了。 延伸閱讀:泥菩薩過江 自身難保
歇後語「閻羅王」與鬼有關嗎? 中國人最忌諱談死,與閻羅王有關的歇後語,是不是也大都與「死」有關?不是呢。 倒是由「死亡」帶出來的幽默話語,聽到會令人會心微笑的,這裏介紹兩個「閻羅王」有關的歇後語。 「閻羅王探病」,你會聯想到甚麼? 常聽到有人臨終前,會看到「牛鬼蛇神」帶他們走,也聽說過「閻羅王報到」。 所以,當病人聽到閻羅王來了,便覺得自己已無藥可救很就便會死去。 於是,就有「閻羅王探病——問你死未」這個歇後語了,這個用法引申到生仔,意思是當到了一個非常惡劣的環境,看你還可以怎應對?...
「成吉思汗打仔」結果怎樣? 成吉思汗是歷史上大蒙古國的可汗(最高領袖),那麼「成吉思汗打仔」有甚麼特別意思呢? 這句俗語與成吉思汗父子的故事其實沒有關係,與「可汗」這個稱呼有關。 可汗又稱「大汗」,有人就把可汗的兒子叫作「小可汗」。 成吉思汗打仔,就是大汗打小汗,粵語就是「大汗耷細汗」了。 「大汗耷細汗」就是形象化地形容天氣太熱,整個人都被汗水沾滿了。 漸漸地,當形容天氣炎熱汗流浹背的情景時,就會...
猜歇後語:細佬哥剃頭 現代的年輕人都喜歡到理髮店,因為專業理髮師必定有水準,必能「剪個靚髮」。 不過,舊社會的孩子一聽到去髮廊,就會聞之色變,甚至「扯大嗓門」哭,那是為甚麼呢? 舊社會的家庭,大都是三餐不計、窮苦不堪,當然沒有餘錢去「剪個靚髮」了,去理髮店唯一要做的,就是被老師傅「剃光頭」。 頭髮刮個光,就不會生頭蝨,也不用經常洗頭和剪髮,又衛生又省錢。 還有,那時代的理髮老師傅只有一把大頭刀,刀片用舊了不甚靈光,剃頭其實就是用力「推光」、「磨光」,絕對不是享受的。...
「無牙婆穿針」是怎樣的情景? 以前社會比較窮困,一般家庭,母親負責縫縫補補是家常事。以往做縫紉穿針後,不像現代人用剪刀去剪線頭,而是習慣用牙咬斷線頭,成為上一代的集體回憶。 不過想像一下:若沒有牙的老婆婆,如何咬斷針線? 答案當然是咬不斷了。咬不斷,就是「唔咬線」了。 「唔咬線」也是粵劇界的用語,特別指那些粵劇的演唱者「走音跑調」、「唔食線」、音準不對等。 所以,當指別人唱歌「走音」時,就會說「無牙婆穿針——唔咬線」了。 延伸閱讀:「三姑六婆」指甚麼人?
「阿崩養貓」結果是? 常聽媽媽對不聽話的孩子說:「阿崩叫狗,愈叫愈走」,指的就是叫孩子這樣做,孩子偏要往相反的意思去做,讓媽媽不得要領。 「阿崩叫狗,愈叫愈走」這句歇後語我們之前已說過了,想了解更多的話,可以回顧一下阿崩叫狗 愈叫愈走這個歇後語 。 阿崩叫狗,狗愈走的話,那麼,若果阿崩轉養貓,會變成怎樣? 阿崩是指缺門牙或兔唇的人,當他叫「狗」時,因發音不正,讀成「走」,狗兒聽了就遠走了。 愛狗如命的阿崩無計可施,轉改養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