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游百病 遊了百病不生病 農曆正月十六日,民諺道:「正月十六遊百病,遊了百病不生病」,是甚麼意思呢? 正月十六遊百病之說,在唐代民謠中便有:「正月十五看花燈,正月十六遊百病,遊了百病不生病」,是元宵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遊百病」又叫「走百病」。「走病」的參與者主要為成年女性,她們在正月十六夜間相約出遊,結伴而行,或過橋,或遊走外地,走過後便能遠離疾病,消災解難。 清代蕭智漢所輯《月日紀古》...
正月十五鬧元宵 一鬧吃 二鬧燈 三鬧謎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就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晚上便為元宵節。在這節日,人們一般會吃湯圓、賞花燈及猜燈謎,有「一鬧吃、二鬧燈、三鬧謎」之說。 元宵節相信是起源於漢朝。相傳在東漢初年,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把持朝政。周勃等大臣在呂后死後,剷除呂氏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據說,平息諸呂的日子適逢是正月十五日,因此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正月十四:喝亮眼湯 農曆正月十四,被稱為「試燈日」,有「喝亮眼湯」的特色習俗,為甚麼呢? 這一天,人們把花燈掛出來,各人亦紛紛走出家門,欣賞街上各式各樣的花燈,為元宵節作好準備,因此稱為「試燈日」。民間童謠中,便有一句「十四燈正明」。 此外,在浙江省紹興市新昌及嵊州縣,這一天還有一個別具特色的習俗,稱為「喝亮眼湯」。 「亮眼湯」其實是青菜麻糍湯。在新昌、嵊州,人們將麻糍切成一條條...
正月十三:燈頭日 農曆正月十三,被稱為「燈頭日」,有「點灶燈」的民間習俗,為甚麼呢? 「十一嘰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是中國民間的一首童謠。 在正月十三這一天,民間有「開燈」的習俗。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在這天開始試一試點燃自己造好的燈,因此這一天也被稱為「燈頭日」。 這一天人們還會在廚灶下點燈,即是「點灶燈」。從正月...
正月十二:搭燈棚 農曆正月十二,中國民間傳統有「十二搭燈棚」之說,為甚麼呢? 民間的一首童謠,記錄了這個習俗:十一嘰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當中,正月十二是人們開始搭燈棚準備元宵節燈會的日子。 此外,這一天據說是老鼠的誕辰日,又被稱為「老鼠日」。這一天不能打老鼠,但是人們會有針對老鼠的一些習俗,例如藏剪刀,收舊鞋,捏老鼠嘴等...
正月十一:子婿日 農曆正月十一,中國傳統稱為「子婿日」,有「行頭橋」的習俗,為甚麼呢? 相傳這一天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人們在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到了初十還吃不完,到了正月十一便用來招待女婿及女兒。 古詩中也有提到這一習俗,如平慧《正月十一日》:「歸寧之日走娘家,子君相攜敬意嘉,好客親翁開心笑,殘羹剩飯禮香茶。」 在潮汕揭陽和普寧,正月十一晚有「行彩橋」的民俗文化活動...
初十地日:石頭節 農曆正月初十,稱為「地日」,又稱為「石頭節」,為甚麼呢? 民間流傳歌謠:「年初十,地生日,有天還有地,比是爺娘不多異,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麥百穀都生地,菜蔬風味拿來祭,祭他生日他歡喜。人生忠孝與節義,地維賴以立,作事須求腳踏實地。」人們透過「地日」的慶祝,來表達對土地的尊敬,以求新的一年腳踏實地,五穀豐登,平安富足。 這天,又稱為石頭節,中國民間傳統會...
初九拜天公 農曆正月初九,又稱為「拜天公」,為甚麼呢? 這一天,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尤其是閩南地區,有一個特別盛行且隆重的民間習俗,就是「拜天公」。 傳說正月初九是主宰三界、統領諸神以及人間萬靈最高的神——玉皇大帝的誕辰,人們把這一天稱為「天公生」。天公就是指玉皇大帝,道教亦稱之為元始天尊。 古人認為九是最大的陽數,古人以天為陽,以地為陰,所以用...
初八穀日 農曆正月初八,又稱為「穀日」、「順星節」,為甚麼呢? 正月初八為「穀日」,源於古代中國的神話傳說和民間信仰。《占書》記載:「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穀。」初八便是穀物的「生日」。據說這天若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若天陰則年歉,所以這是一個可預知一年運氣的節日。 這一天,天子會向天祈求農...
初七人日 農曆正月初七,又稱為「人日」,為甚麼呢? 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源於古代中國的神話傳說和民間信仰。宋高承《紀原·天生地植·人日》引東方朔《占書》記載: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類誕生的日子。 在古代農耕...
初六馬日: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 農曆正月初六,又稱為「馬日」,這天有「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之習俗,是怎樣的呢? 漢代東方朔《占書》記載,農曆新年的首八天為人類和不同畜牧作物的生日,中國傳統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初八為穀日。中國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六畜,後造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正月初六馬日:下...
年初五 趕五窮 迎財神 農曆年初五有甚麼習俗?就有「趕五窮」的習俗。 「五窮」,又稱為「五鬼」,是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單從字面便知「五窮」是負面東西,在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送窮文》中便提及「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必須要送走。 那麼,在年初五要做甚麼來「破五」呢?通常人們會早起床放鞭炮、打掃衛生。打掃衛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臘月三十到...
天雨粟 鬼夜哭 「天雨粟 鬼夜哭」這句話與倉頡有甚麼關係? 語出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卷八《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傳說,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文字,如根據雀鳥的形態造「鳥」字,山峰形象造「山」字等。當文字完成之日,天上掉下如雨點般的金色稻穀,代表大豐收,同時嚇得天魔外道鬼哭神嚎,不能為害人間。這反映了倉頡造字此事大...
初四咁嘅樣 今年年初四是周六,相信部分打工仔不用上班,那當然開心。不過,一般年初四都是農曆新年長假期後第一天上班的日子,有一個廣東俗語便形容這一天打工仔的心情,你知道是甚麼嗎? 答案就是「初四咁嘅樣」了。 「初四咁嘅樣」這句俗語是來自昔日周星馳主演的賀歲電影《行運一條龍》。 電影中飾演金水的周星馳,在其中一幕問及進行收樓的老闆是長得什麼樣子,有茶餐廳伙計就說「初四咁嘅樣」。 什麼是「初四咁嘅樣」呢?茶餐廳老闆達叔就解釋:「年初四,假又放完,錢又使晒,工又要返,...
初一早 初二早 初三睡到飽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非常重視農曆新年,更有「開個好頭」的觀念,反之也十分避忌做錯事導致流年不利的行為。 中國民間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的說法,意思就是年初一和年初二都要早起床,到了年初三就可以不用早起,能夠好好睡個夠了。 年初一要早起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年初一是一年之始,若懶洋洋不起床的話,未來一年都會懶洋洋,因此一定要早起。此外,年初一當日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例如祭拜祖先與神明,到了初二...
初一不出門 初二拜家門 大年初二,有甚麼傳統呢?民間有一個說法是「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門」 古代人們相信,初一是一年之始,人人都是有財氣、有福氣的,如果出門的話便會令財氣外泄,未來一年便會變得貧窮,「不出門」也有保守一家平安及留住福氣的意思。 到了年初二,大家便開始出門拜年,便有「初二拜家門」的說法。在古代,每到初二,人們都會到指定的地方拜家門。 拜家門即是拜家譜,通過供奉袓先祈求...
爆竹一聲除舊歲 桃符萬象迎新春 「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象迎新春」,祝大家新年如桃花一樣絢爛,長年行好運。 這句詩化用自北宋王安石的作品《元旦》,將春節的新景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眼前。 原詩為「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陣陣轟隆的爆竹聲響起,代表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着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戶,他們都忙着取下...
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 「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這句中國人過年時的俗語很多人都知,是表達希望孩子在過年前戒除懶惰的陋習,新的一年努力學習。 這個風俗流行於廣東地區。除夕夜,家家戶戶會上燈(點燈,在客家人的習俗中,燈和丁想通,因此添燈也有添丁的意義),然後給每個小孩一隻紅雞蛋,點着一炷香,讓他提着燈籠,到街頭巷尾去邊走邊唱道:賣懶,賣到年三十晚,人懶我不懶! 過年前,大家都會進行家居大清洗,去舊迎新,添置新用品、新衣服、新鞋襪等,小...
年廿八 洗邋遢 廣東傳統有「年廿八,洗邋遢」的習俗,也有「年廿八洗邋遢,若然不洗豈會發」的說法。每家每戶都會在這天把家裏徹底打掃一遍,甚至以碌柚葉洗澡,象徵洗去霉運,迎接富有和美好的新一年。 為甚麼選擇年廿八這一天來洗邋遢呢?廣東話廿八與「易發」音近,所以取其「好意頭」;此外,「財不入污門」的觀念也深入民心,認爲財神不會走進不乾淨的家裏,所以趁着年廿八這一天把家裏打掃乾淨,迎接財神、迎接發財之運。 「洗邋遢」除了潔淨房子之外,亦有除惰性、去惡習的意思。 至於北方,則有民謠說「臘月...
年廿七 宰年雞 農曆新年快到了,中國傳統習俗中,臘月二十七有甚麼要做呢? 中國年謠《北京忙年歌》:「二十七,宰年雞」。 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宰殺家禽,還要趕市集採購過年貨。為什麼要在二十七殺雞呢?一般的說法是因為取其諧音,普通話「雞」音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 雖然在二十七就把雞殺好了,但是人們不會在這天把雞吃完,而是要一直等到除夕年夜飯時才吃,這才算是...
臘月二十六 炖猪肉 中國傳統習俗中,臘月廿六有甚麼要做呢? 中國年謠《北京忙年歌》寫道:「二十六,燉豬肉」。 過去,一般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裏的人又比較多,吃飯有一餐沒一餐,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頭野菜。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裏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家做菜。因此,臘月二十六燉豬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