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1/04/2023
大家知道4月1日「愚人節」是公開捉弄別人的好玩節日,為甚麼會有「愚人節」?誰是愚人?
愚人節,相傳源於法國。但原來這個愚人的活動節慶,在中國早在兩千年前已經出現?
從先秦的一些零星的記載來看,愚人風俗可能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在禮教影響較小,文化較為開放的楚地出現了。《詩經·楚風·朱纓》記載了當時楚地戀人的互相嬉鬧的故事。
《詩經》記載:「朱纓芃芃,熻赩春中。子不我即,憂心有忡。子其娭我,中心乃降。」
這句話的大意是在春天的中段,茂密生長的朱纓花明豔地開放。年輕的女子想,男方不找她,會讓她有所擔心;當男方去她開玩笑時,她才釋然地感受到快樂。這裏明確說明「娭我」是一種讓人開心的活動,而且發生在「春中」,在時間上與後世的愚人風俗有所吻合,有可能就是愚人節活動的最初來源。
現存有關愚人節風俗的最早的直接記載,則要等到東漢時期才能出現。東漢漢武帝劉徹時期的僧人逸飛所著《局門廣錄》卷四記載:
「四月丁寅,子弟俗以詭誆為戲,長老不以非禮禁。」
大意說四月的丁寅那一天,年輕人會用互相欺騙的方法來開玩笑,而長輩也不會搬出禮法來掃興。
而最為人熟悉的愚人節由來,就是源自1564年,法國來了一個革新的體制,就是把採用改革的紀年法-格里歷(那就是西方歷法),把一向以來4月1日才是一年之始,改為1月1日。
這個改革令不少因循守舊的人難以接受。改革之初,每年4月1 日,仍然有不少人以為是新年,向朋友送上禮物及新年祝福。
有人為了嘲弄守舊者,便於4月1日給他們送假禮物,或邀請參加假招待會,並把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從此人們便在4月1日互相捉弄,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後來,在18世紀初,愚人節習俗傳到英國,後來到美國,成為全球一個有趣的節日。
延伸閱讀:婦女節與「三八」有甚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