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2/03/2023
你試過打電話問天氣嗎?打過18503的朋友,請舉手。
在1980年代網絡世界尚未發達,我們每天出門前,只能夠看早上電視的天氣預告,直至1985年香港天文台設立18503天氣簡報,之後更有天文台科學主任主持電視天氣節目,令我們掌握更多天氣資訊。打風、落雨都有備無患,其實又有咩好怕呢?
天文台台徽含太極兩儀概念 早期工作包括氣象觀測及報時
天有不測之風雲,在香港天文台成立之前,要知道天氣變化,談何容易。1879年,英國皇家學會提出在香港設立氣象觀測台的構思,加上當時香港的人口逐漸增加,若颱風襲港,預計造成的破壞情況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香港天文台於1883年3月創立,至今剛好140年,第一任天文司(即天文台台長)為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
天文台的藍白色台徽,你知道代表甚麼嗎?
它的構思其實是源自太極兩儀、陰陽調和的概念;藍色代表天空,白色代表颱風的螺旋雲帶,小方格代表雷達圖像上的像素(Pixel);至於十字座標,就代表着天文台追求天氣預測準確的目標。
1884年,天文台開始進行定時氣象觀測,又設立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以通知離港船隻有關熱帶氣旋的位置和移動方向。同時,天文台又會採用颱風炮向香港居民發出熱帶氣旋帶來的烈風警告。
早期天文台的工作其實還包括地磁觀測、根據天文觀測報時等。
當時天文台又利用在尖沙咀警署的時間球作為報時信號,每天中午12時50分將時間球升至圍桿的頂部,待下午1時正投下。
這個報時信號由1885年運作至1907年,其後,由尖沙咀訊號山的新時間塔取而代之成為報時工具。
延伸閱讀:香港天文台迎140周年 數碼年代下「打電話問天氣」成集體回憶
80年代天文台設「打電話問天氣」 市民「撥個輪」聽天氣資訊
天文台在百多年來,不斷擴展其運作模式和服務範圍,以配合社會的實際需要和市民期望。
1931年,本地風暴信號系統增加至十個信號,並首次以十號風球警告颶風的吹襲。1959年,在大老山設置首座風暴探測天氣雷達。1980年,天文台設置首套銫原子鐘報時系統,以達到最準確的時間測量和頻率標準。
1985年,「打電話問天氣」服務成立,從此,市民除了從電台、電視、報章等媒體知悉天氣預測外,更可以主動「撥個輪」打去18503收聽天氣資訊。
直至2005年,天文台推出全新「打電話問天氣」系統,1878200熱線取而代之,為市民提供廣東話、普通話或英語選擇,收聽各區最新天氣報告、本港地區天氣預報、華南海域天氣報告、船舶天氣預報、熱帶氣旋消息、各種天氣警告、香港標準時間、日出日落及潮汐漲退等資料。
此後,每次出門返工返學,或郊遊行山前,收聽天氣資訊,就可以做好出門準備了。實在相當貼心。
延伸閱讀:盤點香港歷史上的十號風球 哪個最兇猛?
天文台科學主任出鏡講天氣 網頁社交媒體增強與市民互動
1987年,天文台安排科學主任開始主持電視天氣節目,令到天氣資訊人性化,市民更容易接收當中的要點。
90年代,天文台先後設立網頁,以及社交媒體FB專頁及IG平台,又成立了「天文台之友」,加強與市民溝通,及提高市民對天氣服務的認識。
千鿋年代,2001年12月31日,隨着天文台位於長洲的最後一個信號站關閉,標誌着利用懸掛風球以目視方式傳遞風暴信息的時代終結。
2003年,天文台添置新的高空探測系統,令發放高空探測氣球的系統全面自動化,取代人手施放氣球。
天文台除了監測香港的氣象數據外,也與周邊地區保持緊密聯繫,並與世界各地的氣象部門接軌。
例如2005年與廣東省氣象局及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合作,建成閃電定位網絡,並推出閃電位置資訊服務。到2010年,寶珊地震站啟用,藉此加強對南海地震的監測。該站也成為全球地震台網的其中一員,為全球地震監測貢獻一份力量。
延伸閱讀:為甚麼颱風叫「風球」、「掛波」?原來與香港天氣歷史有關
今年是天文台140周年,它不斷應用嶄新科技和擴大服務範圍,以保障香港市民的生命安全。尤其當今世界氣候急劇轉變中,全球變暖、極端反常天氣屢屢出現,透過香港天文台的先進氣象預測,讓天災對我們的影響得以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