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6/12/2020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鄕愁》余光中
國共內戰結束,數十萬人隨國民黨退守台灣,以為捱過幾年便可回家,誰知當日一別,竟是千山萬水。改革開放後,台灣老兵姜思章在1982年以探親為名,取道香港,經廣州、上海到達寧波,乘船回到闊別30載的故鄉舟山。
儘管1979年內地改革開放,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提倡兩岸三通,但當時海峽兩岸關係仍未解凍。姜思章從台灣回鄉這件事,哄動舟山。方圓幾十里的人,一聽到有人從台灣回來,紛紛跑到姜家去,希望問出兒子、丈夫及兄弟的下落。「我帶了上百個人的家書、訊息回來(台灣),透過朋友、同鄉會,一個一個問。」來自故鄉的家書,讓分開的家庭重新連繫,讓失落的心重燃溫暖。
收到家書的人都渴望回鄉,姜思章成為爭取老兵回家的發起人之一。當時台灣尚未解除戒嚴,上街集會、遊行有被捕的可能,為免牽連家人,姜思章甚至跟太太假離婚。多年後他接受訪問,被問到挑戰權威的決心何來,白髮蒼蒼的老人低頭一笑:「我不知道,只是認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可以回去了,我只是希望這些鄉親也能回去。」
1987年,爭取老兵返鄉運動進入白熱化階段。大批老兵走上街頭,要求政府讓他們回大陸探親。母親節當日,上萬老兵以「母親節遙祝母親」的名義在台北舉行集會,甚至與維持治安的人員發生衝撞,造成社會極大震動,促使政府在同年10月15日宣布允許民眾往大陸探親。
從此兩岸之間,不再有越不過的海峽,解不開的鄉愁。
由開放探親到官方會談、小三通到大三通,80年代老兵返鄉運動,打破兩岸冷戰30餘年的僵局,以血濃於水的親情,為改革開放後兩岸的交流,築起無法割捨的堅固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