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領未來 《創科新領域》盡覽中國超級工程

  近年愈來愈多惠及民生、展現國家實力的超級工程不斷湧現,中國成為全球矚目的基建強國。從沙漠鐵路到跨海高鐵,從逐夢海洋到探索宇宙,中國近年有哪些重大科技創新的成果值得關注?這些工程和科技對當代中國發展有甚麼意義?

  由團結香港基金呈獻的電視資訊系列短片《創科新領域》,一連40集在無綫電視黃金時段播出,「當代中國」網站帶你重溫整套節目。

第40集:「八縱八橫」高鐵網 見證國家繁榮昌盛

  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提出沿海、京滬等「八縱」通道和陸橋、沿江等「八橫」通道。是中國高鐵網主幹,以城際鐵路作為補充,2030年實現相鄰大中城市1至4小時交通圈。 今年8月。總規模約4.5萬公里的「八縱八橫」主通道已完成近八成。

  坐高鐵看中國,領略山河壯美,感受國家發展,見證繁榮昌盛。

第39集:揭秘太空出艙「神器」:中國飛天「航天服」

  俗稱「太空衣」的艙外航天服,是在太空站出艙活動關鍵裝備。中國研製的「飛天」航天服,早期造價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內外一共6層,由頭盔、衣服、手套和靴子組成。背面的「大背囊」裝有全套生命保障系統,用來應對真空、低壓、超強輻射的太空環境。

  從遙望宇宙浩瀚到出艙太空漫步,中國航天事業正在探求科學的路上不懈奮進 。

第38集:「千里眼」高分衛星 監測災害護神州

  從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到2020年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部署完成,中國五十年間共發射400多顆人造衛星。高分系列衛星被視為中國在太空的「千里眼」 ,以光學成像、微波遙感等方式觀測陸地和海洋,有強大的災害監測和預測能力,能捕捉地震災區高分辨率圖像、協助分析受損情況。 中國用「精益求精」的精神織出太空「天眼網」 ,守護神州大地。

第37集:「鯤鵬」展翅 運-20飛機展現中國擔當

  鯤鵬展翅,扶搖萬里。代號「鯤鵬」的運-20飛機,是中國自主研製的首款200噸級大型運輸機,可在複雜氣象條件下執行長距離空中運輸任務。運-20的載重和航程能力非常突出,全機最大裝載能力66噸,最大航程7800公里,作為明星機型,它經常參與中國閱兵儀式和航展;新冠爆發初期,運-20更向巴基斯坦、泰國等國家運送物資、支援抗疫,向世界展現中國擔當。

 

第36集:「問天」和「夢天」帶中國人逐夢太空

 國家首次在港澳選拔「載荷專家」,意味有機會出現港產航天員實現「航天夢」 。載荷專家負責科學實驗,中國太空站的兩個實驗艙 「問天」和「夢天」 將會是他們最常用的工作區。  「問天」和「夢天」有何特別之處呢?

第35集:極地考察不再困難 「雪龍2」首創雙向破冰技術

  極地考察能力體現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中國1984年首次踏足南極,至今三十多年間,建成了完善的極地立體監測體系,更建造出頂尖的科學考察船「雪龍2」號。 它是中國第一艘國產極地科考破冰船,比起前輩「雪龍」號破冰能力更強,具備世界首創雙向破冰技術,更可原地360度自由轉動,搭載國際先進的海洋和考察設備。

第34集:萬米載人海試 中國「奮鬥者」號勇往直潛

  中國載人深潛夢啟航於上世紀70年代,最初下潛深度只有300米,經過幾代人努力,「奮鬥者」號於2020年,到達馬里亞納海溝10909米處,創造全新紀錄。 海洋孕育萬物,從百米淺海到萬米深海,中國人的探索精神從不止步,勇往直「潛」。

第33集:「嫦娥」奔月帶回珍貴月壤 中國「塵中尋寶」

  今年創科博覽的月球土壤樣品實物,吸引不少觀眾目光。月壤是極珍貴的科研資源,過去幾十年只有蘇聯和美國擁有。2020年,中國的嫦娥五號將1731克月壤帶回地球,中國科學家「塵中尋寶」,發現全新礦物「嫦娥石」 ,又獲得「氦-3」 這種被譽為未來能源的數據,對認識月球至關重要。

第32集:古老神話走進現實 中國航天「宇宙級」浪漫

  中國人自古就有飛天夢,如今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一日千里,更深藏文化底蘊。

  從「嫦娥」奔月、「羲和、夸父」探日到「天問」問天、「祝融」探火,現代科技和傳統文化的融合,讓中國人不斷觸摸更高更遠的太空,也令中國航天事業,充滿中式浪漫主義色彩。

第31集:自強不息 打破壟斷 國產盾構機走向國際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龍,入地有盾構。盾構機,也就是隧道鑽挖機,能夠穿山越海,是興建高鐵、地鐵隧道的幕後功臣。國內施工使用的盾構機此前一直依賴進口,如今國產盾構機已遠銷至新加坡、法國等30多個國家,佔全球七成市場份額。

第30集:時速600公里磁浮列車 實現「地面飛行」

  最快的地面交通可以有幾快?答案是時速600公里,從香港到廣州只需10分鐘,講的是中國高速磁浮列車。 2021年,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套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在青島面世。高速磁浮系統利用同性相斥原理,令列車懸浮於軌道上,將時速提升到600公里,實現「地面飛行」 。

   從綠皮火車,到復興號高鐵,再到高速磁浮列車,中國不斷探索交通速度的巔峰,即使神州萬里遠、家鄉猶咫尺。

第29集:追夢蒼穹 中國建太空站 送16人「飛天」

  19年前,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造訪太空,令中國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3個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五號,中國已先後將16名航天員送上太空,今年更成功建造自己的太空站——「天宮」。 這是人類建造的第三座大型在軌太空實驗平台,也是中國人的「太空之家」 。「天宮」還會向全球開放,香港的載荷專家亦有機會成為一員。

第28集:國產飛機「鯤龍」 上天下海 水陸兩用

  神話中,龍可以上天入海,呼風喚雨;現實中,由中國自主研發的,「鯤龍」大飛機也能做到。「鯤龍」是全世界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之一,上半部分是飛機,下半部分是船,可用於森林救火和海上救援,在幾十米高空噴水滅火,又能在兩米高的海浪中實施救援。

第27集:從南海一號到長江口二號 中國水下考古新里程碑

  1987年發現的宋代沉船「南海一號」,開啟中國水下考古之路。經過20年準備,中國於2007年採用首創的「整體打撈」方案,將沉睡800多年的「南海一號」 完整打撈出水。

  2022年出水的「長江口二號」沉船是中國水下考古的新里程碑,考古團隊自主開發機械人水下考古裝備關鍵技術,又設計出打撈專用船「奮力輪」,更首創「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保證水下文物安全。

第26集:中國物種基因庫 守護生物多樣性

  位於深圳的中國國家基因庫,是全球四大基因庫之一,建築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擁有包括數據庫和活體樣本庫以及基因編輯平台等,可以保存百萬種動物以及近千萬種微生物的細胞 DNA 和活體資料。

  位於雲南的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是植物版的「挪亞方舟」 ,目前已保存8.5萬份種子,當中包括不少瀕危物種 。中國的基因庫和物種資源庫給生物物種一個「安心的家」,為地球保育盡一分力。

第25集:「救援航母」動力舟橋 爭分奪秒救援搶險

  暴雨洪水,橋塌路陷,在天災面前,如何爭分奪秒救援搶險? 中國研製出被譽為「救援航母」的先進救援裝備——動力舟橋,它是在洪水中航行的「舟」,也是聯通救援道路的「橋」,能抵抗湍急水流沖擊,並在水中快速組裝成各種結構,一次最多可運載500人,在茫茫洪水中就像「生命之舟」 。

第24集:廣州新晉地標海心橋 弧形設計富詩意

  提起廣州的地標建築,不少人都會想到「小蠻腰」廣州塔。其實廣州塔下還有一個新晉地標——海心橋。

  海心橋是廣州首座跨越珠江兩岸的行人專用橋,跨度198米,闊15米,是全球跨度最大、闊度最寬的曲樑斜拱行人天橋,以環抱姿態連接珠江兩岸,結合廣州實幹、通融、創新的嶺南精神。

第23集:堅持自主創新 中國自動化碼頭冠全球

  環球貿易八成以上依賴海運,港口要保持高效運轉,自動化和智能化是大勢所趨。自動化碼頭起源於歐洲,核心技術長期被少數國家壟斷,中國堅持自主創新,用7年時間改變落後於人的困境,建成14座全自動化碼頭。

  知不足而奮進,中國用極致的「工匠精神」,將科技結合智慧,讓中國與世界接軌。

第22集:國產大飛機C919 自立自強翱翔藍天

  擁有國產民用大飛機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 。2017年,第一架中國自主研發和製造的民用飛機C919試飛成功。C919機身採用第三代鋁鋰合金材料,幫助飛機結構減重,延長飛機壽命,又配備先進航電系統,提升科技安全性。

  從0到1自主研發,凝聚數十萬人的心血,C919終破繭成蝶,寄託了中國人翱翔藍天的期盼。

第21集:智運快線改善鄉村物流 解決「最初一公里」

  名為「智運快線」的創新發明,主力改善中國鄉村物流,運送農產品和日用品,還能幫助回收農村垃圾。穿梭機械人是智運快線的運輸工具,自動行駛在鋼索軌道上,能24小時運行。 創新技術打造的智慧物流,解決「最初一公里」難題,更鋪平脫貧致富的道路。

第20集:故宮數碼化探索 裸眼3D欣賞5米高文物

  中華五千年文明,留下無數瑰寶,如何將它們永久保存? 利用數碼科技保護文物,北京故宮一直是先行者。20多年來,超過60萬件故宮文物獲得「數碼身份證」。近年故宮又與科企合作,應用人工智能、5G等技術展示文物。

  新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亦通過數碼化方式令文物「活起來」。 科技與文化的融合,令歷史瑰寶恢復活力,讓中華文明永續傳承。

 

第19集:空中造樓機 破解超高建築施工難題

  全球300米以上的摩天大廈,約七成由中國建造,破解超高層建築施工難題,「空中造樓機」功不可沒。它就像一座空中工廠,集齊各種施工設備,多項工序可同步進行,能輕鬆將建築材料垂直運送至數百米高空,平均4天建成一層樓。

第18集:國產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承載生命延續希望

  提起「磁懸浮」技術,很多人會想到磁浮列車,應用在人工心臟上又如何?經過十年研發和臨床試驗,中國首個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在2021年獲批上市,大小與乒乓球相若,重量不到180克。「中國心」承載生命延續的希望,也讓核心科技真正造福人類。

第17集:貴州橋樑締造記錄 扶貧工程成典範

  為協助貧困戶走出深山,貴州在崇山峻嶺之間修建了兩萬多座橋樑,打通對外聯繫的交通,更創造數十個「世界第一」。在公路、大橋和鐵路連接下, 山川天塹變為「高速平原」,貴州不再「與世隔絕」。2021年,貴州900多萬人成功脫貧,成為扶貧工程的一大典範。

第16集:百年老站重獲新生 北京豐台站亞洲最大

  有127年歷史的豐台站是北京最早的火車站。經歷近四年擴建,百年老站重獲新生,成為亞洲最大的鐵路樞紐新站。為了充分利用空間,豐台站採用雙層車場重疊設計,形成「頂層有高鐵、地面是普速鐵路、底層是地鐵」的立體交通模式。

  從「北京最老」到「亞洲最大」,豐台站的蛻變是中國現代化交通發展的縮影,見證中國鐵路 從落後走向世界領先的百年巨變。

第15集:陝西版「南水北調」 引漢濟渭橫穿秦嶺

  隨著經濟發展及人口增長,西安缺水問題日益嚴峻,陝西版「南水北調」 引漢濟渭工程應運而生,將漢江水送入渭河流域,年均調水規模達15億立方米,惠及1400萬人。 完成這項工程的關鍵,是貫通全長98公里的秦嶺輸水隧洞,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底部橫穿秦嶺。

 

第14集:東數西算工程 開啟中國算力新時代

  2022年2月,國家級超級工程「東數西算」全面啟動,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8地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同時規劃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將東部算力需求引導到西部,改善數據中心供需失衡問題。 從南水北調到西氣東輸,再到東數西算,跨區域資源調配工程,印證中國制度優勢,更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最佳範例 。

 第13集:磁浮空軌興國號  節能環保造價低

  中國首輛磁浮空軌列車「興國號」,是世界上首次將永磁懸浮技術用於空軌,造價只是地鐵的五分之一。「興國號」爬坡能力強,加上噪音少,適用於機場和旅遊區接駁;而且它節能環保,能實現零功率懸浮、低功耗,又不産生廢氣和電磁輻射,甚至9成材料都可循環利用。

第12集:國產超薄玻璃突破壟斷 技術創新惠民生

  中國研製出全球最薄0.12毫米超薄玻璃,厚度堪比A4紙,被彎曲成環狀也不會折斷,柔韌度高兼透光性更好。玻璃技術的革新打破了外國壟斷,更令超薄玻璃國際價格降低三分二,帶動手機、電視等產品價格下降,惠及消費者。

第11集:中國海洋牧場 智慧養魚遠超想像

  現代養魚場的智能程度已經遠超想像,海洋牧場設有智慧餵養系統定時定量自動餵魚,精準控制兼節省人手。位於山東近海的「耕海一號」,設有風能發電機和淡化海水系統,自給自足提供能源,又有遊覽區讓遊客垂釣觀光享受美食。

第10集:中國燈塔工廠數量第一 智能製造領跑世界

  中國製造業在「一窮二白」基礎上起步,但經過70多年發展,中國製造業規模不斷擴大,並率先邁入智能化時代。大到70米長的臂架,小到2毫米的螺絲,全部由機械人自動化裝配完成這,是中國智能製造示範車間,也是智能化時代最先進的工廠——燈塔工廠。

  全球114間燈塔工廠,中國42間企業佔超過三分一,是世界上最多燈塔工廠的國家,印證中國在製造業的非凡實力。

第9集:「無人駕駛之城」 北京亦莊開啟智慧出行

  搭的士、買午餐、取包裹,都靠無人駕駛實現,這些充滿科技感的場景,在北京南郊的亦莊新城就體驗得到 。無人駕駛固然方便,保障大眾安全就更重要,工程師專門改造道路,讓「智慧道路」和「聰明車輛」互相配合,全方位保障安全。

第8集:大灣區超級工程 深中通道緩解交通困局

  同屬大灣區的深圳和中山直線距離僅20公里,但以往缺少直線通道,往來兩地需時超過兩小時,節假日出行更是難上加難。預計在2024年通車的深中通道,不僅能緩解交通困局,深圳往來中山的車程也縮短至20分鐘。

  深中通道集大橋、人工島及海底隧道於一體,建設難度堪比港珠澳大橋。一橋連接東西。超級工程不但貫通大灣區,更讓大灣區機遇變得觸手可及。

第7集:卡塔爾世界杯主場館 「中國建造」贏口碑

  可容納8萬人觀賽、被稱為「金色巨碗」的盧賽爾體育場,是本屆卡塔爾世界杯的主場館之一,也是中國企業在海外建造規模最大的專業比賽場館。作為「一帶一路」旗艦項目,盧賽爾體育場甚至被印在當地紙幣上,印證「中國建造」贏得口碑。

第6集:中國高鐵跨海時代 建橋技術質的飛躍

  設計時速350公里的福廈高鐵是中國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跨海高鐵,也是全球行車速度最快的跨海鐵路。預計2023年通車後,乘坐高鐵跨越大海只需98秒,福州、泉州、廈門等沿線城市可以實現「一小時生活圈」 。

   海上施工風高浪急,跨海架橋比陸地難度更大,中國工程師為此自主研製出 世界首台千噸級高鐵架橋機——「崑崙號」。中國在建橋技術質的飛躍,讓跨海不再是難事。

第5集:船在天上游?烏江上的「空中航道 」

  船在天上游,這樣奇險壯麗的景觀,為何出現在貴州烏江?中國在水電站上興建通航設施,水位落差近200米的構皮灘水電站通航工程,採用三級升船機方式,每一級升船機都相當於一部垂直升降的「電梯」,幫助貨船翻越大壩。

第4集:「振華30」起重船 海上「大力士」

  陸地上有起重機,大海中有起重船。由中國自主設計製造的「振華30」起重船,是目前全球單臂起吊能力最大的海上起重船,單臂能吊起1.2萬噸重物。這位海上「大力士」是建設港珠澳大橋的「幕後功臣」,也曾遠赴韓國,為世越號沉船提供打撈支援。

第3集:印尼雅萬高鐵 中國「高鐵外交」新里程

  全長142公里、採用中國技術和中國標準興建的雅萬高鐵,是東南亞首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成為中國「高鐵外交」新里程。雅萬高鐵跑出「中國速度」,全靠「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的先進成熟技術。

  從中國製造到國際標準,在創新科技上,中國願與世界共享成果。

第2集:3萬噸車站大轉身 超級工程有大智慧

  將重3萬噸的車站「易地搬遷」?聽起來不可思議,但中國工程師將不可能變成可能。長160米、重3萬噸的廈門後溪汽車客運站,在無任何損壞的情況下,精準平移288米,實現90度完美旋轉。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車站遷移,善用科技創新,超級工程背後更有超級智慧。

第1集:沙漠建鐵路「死亡之海」變「希望之環」

  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中國在此建成長達2,700公里、世界首條的沙漠鐵路環線。

  在新疆修鐵路的想法可追溯到100多年前,但直至1958年,新疆才結束沒有鐵路的歷史。新疆鐵路從無到有的歷程,也是中國基建發展的縮影,一代代建設者不畏艱險,不斷創新技術,才將一個個「死亡之海」打造成「希望之環」。

預告片

  延伸閱讀:由鄧小平坐日本新幹線說起 回顧中國高鐵威水史

  延伸閱讀:「基建狂魔」鑿穿喜馬拉雅山?超級工程中尼鐵路新動向

2:48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交通75年 從「基本靠走」到復興號和C919

一文看清中國「八縱八橫」高鐵網絡

1:55

金安金沙江大橋 4萬噸鋼絲吊起全球最大跨徑山區懸索橋

2:10
新疆天山胜利隧道-世界最長高速公路隧道

世界最長高速公路隧道 新疆天山勝利隧道挑戰高難度

1:52
淠河總幹渠-引江濟淮運河-河上有河-水上立交

「河上有河 橋上通船」奇觀!世界最大單跨水橋在中國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2:22

甬舟鐵路|「鐵路版」港珠澳大橋 中國打造世界最長海底高鐵隧道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