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旗袍經歷沒落及復興 從日常服飾到中華文化符號

編輯︰王子傑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在日常生活各方面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服飾是其中一個明顯例子,尤其象徵上海風情的旗袍。

  不說不知,盡顯東方女性美的旗袍,在改革開放前的一段長時間曾遭污名化,及後才重新被接受、認同,如今更是禮儀場合的常客。旗袍的潮流,見證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前後的變化。

1937年穿上旗袍的女性。
1937年,源自上海的旗袍,在當時是女性潮流象徵,身穿旗袍的女性隨處可見。(圖片來源:Getty)

旗袍|歷經式微、復興、被否定

  旗袍原意是指「旗人之袍」,最初是滿清旗人服飾,在民國時期華洋雜處的上海誕生,是東西方文化結晶,一度成為女性潮流象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經濟狀況欠佳,旗袍熱潮隨之式微,50年代後期才憑借「美化服裝」及「反浪費」運動而短暫復興。一方面當時女性的服飾與男性十分相似,就連中山裝也會有女裝的版本。相比之下,旗袍更美觀,女人味更明顯。另一方面,建國之初,國家一窮二白,社會物產資源緊缺,旗袍作為「舊衣」,自是不應浪費。

1950年代的女性。
1950年代時,女性的服飾與男性十分相似。(圖片來源:Getty)

  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旗袍被全盤否定,甚至代指為「資產階級」,有了「交際花」、「女特務」、「風塵女子」等負面刻板印象。直至1970年代末期,中國推行改革開放,大眾對於旗袍終於有了新看法,就連官媒《人民日報》也以「撥亂反正、百花齊放」來形容。

旗袍|中國女性的經典象徵

  說到旗袍的定位,現代人的第一印象毫無疑問是禮儀服飾,只有在特定場合才會穿上。但在數十年前,旗袍既是盛裝,也能便服,是所有場合都可穿上的日常服飾。當我們說起民國時期女性的裝扮特色,在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往往就是旗袍。

民國時期上海著名女演員胡蝶。
胡蝶是民國時期上海著名的女演員。(圖片來源:Getty)

  不過,改革開放後對於旗袍而言是個明顯的分水嶺,不再是便服,基本上只有禮儀或表演場合才會見到,並逐漸被構建成代表中華文化的符號。1984年,旗袍更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中國第一位女性大使丁雪松、駐美國大使章文晉的夫人張穎,又或今時今日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但凡要代表中國出席公開活動的女性,端莊、自信的旗袍是她們的基本裝備。每當大型公開活動,例如亞運會、奧運會,以及其他在中國舉行的國際會議、博覽會,旗袍也是所有女性工作人員的禮儀服飾首選。

內地官方慶祝活動上的旗袍。
時至今天,旗袍已是禮儀場合的常客,逐漸被構建成代表中華文化的符號。(圖片來源:Getty)

  從雅俗共賞到高貴典範,旗袍也如同中國一樣,逐步在改革中走向開放,以流暢的線條,貼體的裁剪,成為中國女性的經典象徵,用獨特的方式去詮釋的嫻靜和莊重。

  延伸閱讀:細看百年校服演變 認識香港文化變遷

  延伸閱讀:禮儀之邦與華麗的迎賓侍者

改革開放婚紗攝影

改革開放|80年代後期逐漸流行 婚紗照變遷折射社會巨變

水立方,水立方嬉水樂園,冰上運動中心

水立方變水上樂園 鳥巢開文化中心 北京奧運場館改造多面睇

2:55
蓮花山公園鄧小平銅像

改革開放|深圳地標蓮花山公園 鄧小平銅像見證歷史

1997年購買豬肉

改革開放|中國人吃豬肉變遷史 豬肉曾經是高貴奢侈品?

相關標籤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改革開放

人民路高架橋

改革開放|全國第一座城市內高架橋 廣州人民路高架橋令人又愛又恨?

十四五規劃

2:13

十四五創科篇|「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未來經濟 人工智能成重點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入門篇|多圖詳解 全球有哪些國家參與一帶一路?

編輯推薦

神舟十六號升空創多項第一 航天工程師 載荷專家首登「天宮」

執行神舟十六號任務 景海鵬四度上太空

香港 航天 科研

香港農業研究首次「上太空」 有哪3方面重要意義?

展望2023|中國航天3大任務逐個數 第三批太空人出征成焦點

中國航天|駐守天宮 中國太空人能吃到甚麼水果?

天舟六號發射 為中國太空站送「快遞」包括70公斤水果

中國航天;嫦娥七號;重型火箭;天問二號

一文看清2023中國航天焦點:重型火箭 嫦娥七號 天問二號等全面推進

3:20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路」機遇 甚麼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3:20
絲綢之路經濟帶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聯通 甚麼是「絲綢之路經濟帶」?

2:10
一帶一路地圖;一帶一路科普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一路怎麼建?一文看清5大合作重點

2:10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一路是甚麼?

3:04
故宮鐘錶館

我們的故宮|鐘錶館的精品知多少?

3:02

我們的故宮|甚麼是小滿動三車?

3:32

十四五創科篇|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是甚麼?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

王德峰看東西方人生態度大不同 西方哲學不能變成中國思想

當代中國-中青時評
中青時評

「鐵路+旅遊」激發旅遊市場新動能

中美關係尚未到解凍階段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環球網 社評
環球時報 社評集

中美關係|歡迎中美關係「解凍」 但美國必須來真的

1985年6月4日
裁軍

鄧小平宣布解放軍裁軍100萬

「啞子」有多少歇後語?

  啞子,就是啞巴,即不能說話的人。不能說話的話,所有感覺都不能說出來,只有自己承受,當中的酸甜苦辣的確不好受。

  不知是否因為這樣,「啞子」的歇後語有不少。   首先,大家最熟悉的,當然是「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意思就是吃了超苦的黃蓮,想大喊出來卻沒有人能聽得到,自己也叫不出來,當中的苦味只有自己才知道。   「啞子彈琴」,你又知道歇後語是甚麼嗎?啞子彈琴,彈得好與不好他自己聽不到,比喻人光會...

1.4萬條龍

  在中國古代,龍被視為皇權的象徵,皇帝也自稱「真龍天子」。在北京故宮,就可以看到許多「龍元素」裝飾。   俗稱「金鑾殿」的太和殿,是紫禁城龍元素最多的宮殿之一,據指有超過1.4萬處龍紋裝飾,分別都藏在哪裏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