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7/05/2021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改革開放後,上海電視台在1985年播放《上海灘》,是中國內地第一批引進的港劇,空前轟動,立即紅遍大江南北,風靡全國,甚至引起官媒《參考消息》的關注。當年到差不多播映時間,人人快步回家,在電視機旁,等着看文強和程程的恩怨情仇,等着看上海灘幫派仇殺。主題曲膾炙人口,到今天仍是國內電視台綜藝節目中經常聽到的經典。
改革開放後內地播放 紅遍亞洲
當年《上海灘》不單止在港轟動一時,還紅遍亞洲,劇目在剛改革開放的中國造成很大迴響,主題曲還響徹星馬泰。許文強的白色圍巾、馮程程的雙辮,變是那個年代的集體回憶。他們亦成為觀眾心目中最佳銀幕情侶。但有趣的是,兩人自《上海灘》後沒再合作,即使綜藝節目和頒獎典禮中,也找不到他們同台機會,就更加令他們銀幕情侶的形象成為永恆。
編劇之一陳翹英回憶當年創作《上海灘》,說恩師劉天賜指潮流已變,不可再拍如《狂潮》和《家變》等上百集長劇了,要拍30、40集的中篇劇,他讓編劇們自由發揮。
大時代下愛情故事 轟烈中見含蓄
陳翹英曾讀過講一個理想青年,因壓力喪失鬥志,走向墮落的故事。他把主角原形變成的許文強,一個愛國大學生,受挫折坐過監,走到上海,放棄過去,為名利權位奮鬥的故事。他又參考不同小說,把故事場景搬去上海,把許文強塑造成往上海灘淘金冒險家。
《上海灘》英文「The Bund」,即上海外灘,故事就發生在上海法租界,裏面烏煙瘴氣,賭場妓院林立、黑白兩道橫行,還有革命青年和日本特務鬥法⋯⋯
一個氣魄宏雄的大時代、一個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一幕幕錯綜複雜的黑幫械鬥,還隱藏着國家被列強瓜分、正在危急存忘之秋,故事就在這裏鋪開。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電視神劇 《渴望》 呼喚人性光輝
《上海灘》有《教父》影子,許文強從愛國大學生到黑幫頭目,然後避難走去香港,再返回上海報仇;情節和《教父》中阿爾柏仙奴飾演的Michael一樣,都是因為殺了人而避走西西里島,隱姓埋名結了婚,但最後仇家殺到,把妻子也殺死,促使他投身江湖,報仇雪恨。
而許文強和馮程程的愛情故事,在大時代洪流中,看似轟轟烈烈,卻在含蓄之中流走。或許只有這樣,更能打動人心,令人念念不忘,再三嘆息。
當年剛改革開放,為什麼上海電視台會挑選一部,講上海20-30年代黑幫電影的港產劇《上海灘》?
延伸閱讀:從《末代皇帝溥儀》看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面貌
主角奮發向上 配合改革開放主旋律
那年代的上海,是當年中國最充滿活力的地方,造就了太多可能和創造了不少傳奇故事。上海在地理上是陸地最東一點,又是長江出口,從來都是中國經濟火車頭,但文革十年,禍害更久。引入這部講上海的港劇,既有親切感外,還在主角許文強的大學生和丁力的小販身上,看到只爭朝夕、奮發圖強的一面。
許文強亦正亦邪,卻依然愛國。他參與五四運動而坐監,雖為擺脫過去,爭名逐利而走上黑道。但個性善良,對事講道、對人情真、對愛真摯,背後幫助愛國反日義士,還殺死日本女間諜。
更重要是主旋律不但沒偏離國策,主角積極向上,配合當年改革開放的社會氣氛;還有故事在內憂外患時代背景下,融合了日本間諜川島芳子和精武門等元素,有助提振民族氣節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