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9/09/2021
作為漢文化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歷史悠久,據稱與上古時代的月亮崇拜有關,也留下許多神話傳說。許多中秋習俗都有着古老的淵源,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今次我們將會探究中秋節的起源和歷史,講一講關於中秋習俗的故事。
這個中秋習俗本來是皇室祭祀?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不同說法,其中一個認為,中秋節乃源於上古時代古人對天象、月亮的崇拜,由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流傳至今的中秋習俗中,正正包括有祭月、拜月等活動。
根據現存文獻記載,祭月自先秦時期已經是重要的祭禮,帝王會每年進行祭月活動,當時還沒有中秋節。
《禮記》中提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即是春分早晨祭祀太陽,秋分夜晚祭祀月亮。那為什麼帝王要祭祀日月呢?史書《國語》記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意思大概是,天子祭祀日、月,以表達對上天和神明的崇敬、感謝,這也是教化天下百姓,以更好地治理國家。
唐朝以後 中秋習俗愈趨豐富
祭月作為皇室祭祀活動,被達官貴人與文人士子仿效,逐漸傳到民間。大家可能問,祭月自上古時代便在秋分進行,為甚麼後來又成了中秋習俗呢?
這是因為在農曆裏,秋分的日子每年不同,也不一定月圓,因此後來「祭月節」改為於八月十五進行。在唐宋時期,中秋節成為正式節日,《唐書·太宗記》就提到「八月十五中秋節」,當時興起賞月作為中秋習俗,詩人流行賦詩詠月,並將中秋與神話傳說連結在一起,中秋節開始成為充滿浪漫色彩的節日。自北宋起,中秋節更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
中秋習俗起源 人們是怎樣祭月的?
皇室的祭月儀式十分複雜,而作為古老的中秋習俗,民間的祭月習俗則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儀式。明代文人劉侗在《帝京景物略》對祭月儀式有頗詳細描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撒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餅、月果,親屬餽贈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綜合不同文獻有關祭月的紀錄,中秋祭月的祭品通常有月餅、野味、糯米圓餅、時令瓜果、毛豆、酒釀、雞冠花等,作為奉獻給月神享用的祭品。
中秋祭月一般以家族為單位進行,由年長的女性長輩或當家主婦擔任主祭。傳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此祭月時男子多數只會擔任贊禮、執事等崗位,協助儀式進行。進行祭月前,參與者需沐浴更衣。祭祀期間會進行多個儀式,包括向月亮行拜禮、焚香、向月亮讀祝等,誠心向月亮表達敬意。祭月之後,當家主婦會切月餅分給家中各人,形成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
延伸閱讀:千奇百趣的中國傳統月餅
體現人們期盼的中秋習俗傳統
中秋祭月體現了自古以來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期盼,隨著時間推移,民間衍生出更多中秋習俗。到了現代,人們會於這個傳統節日回家,與家人團聚,進行祭祖活動,也少不了品嚐與月亮、團圓有關的節慶食品,很多時這些食品同時也是祭月的祭品。而這些中秋習俗,正正實現了人們一家團聚、生活幸福美好的願望。
延伸閱讀:【灣區中秋】火苗護家園 燒番塔列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