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8/07/2021
近年日本漫畫和美國漫畫當道,都市人即使沒有真的看過原裝漫畫,也總會看過或聽過由漫畫衍生出來的日本動漫或美國超級英雄電影。反觀香港漫畫,大家又有多少認識?能否想像在網絡尚未盛行的80年代,香港漫畫曾經百花齊放,甚至影響着香港的流行文化發展?
香港漫畫由「翻版」開始?
香港是亞洲少數擁有自己漫畫文化的地方,而港漫的起源可追溯自日本與美國漫畫市場。
上世紀60年代,香港市面上流行的漫畫大多來自台灣或日本的非官方翻譯或改篇,亦即「翻版」,有的甚至會聘請香港漫畫家抄襲原著人物重新創作故事,於是,不少香港漫畫家從中學到美國漫畫的分鏡構圖方式,以及日本漫畫繪畫人物的風格,不但練成了穩固的基本功,也造就了日後同時展現日、美漫畫特點的香港漫畫風格。
不過,60年代也有跑出的香港漫畫,如王澤的《老夫子》,由原本在報章雜誌刊載,到發行單行本,再出口到馬來西亞、印尼、印度及泰國等地,風頭一時無兩。
武打功夫 成香港漫畫主流
70年代,適逢李小龍的功夫熱潮席捲全球,香港漫畫家黃玉郎的作品《小流氓》(後改名為《龍虎門》)備受熱捧,黑社會武打題材漸漸成為當時香港漫畫的主流。而王司馬的《牛仔》漫畫則是當時少數跑出的清新小品。
80年代是香港漫畫的黃金時代,香港漫畫讀者群一度達50萬人,是年輕人的主要娛樂之一。當時黃玉郎的漫畫集團帶頭,開始制度化香港漫畫的製作,令漫畫質素得以提升。
延伸閱讀:【香港茶餐廳】港式奶茶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專訪「奶茶之父」黃家和
而在眾多香港漫畫作品中,以馬榮成的《中華英雄》最受歡迎,創下了一期銷售20萬本的佳績,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亦令馬榮成一舉成名。
90年代香港漫畫經歷由盛轉衰,既有牛佬的《古惑仔》、劉雲傑的《百分百感覺》,以及謝立文與麥家碧的《麥嘜》等多本漫畫掘起,卻也發生了黃玉郎入獄、不雅漫畫須「包膠」(即以膠袋包裹,封面及封底皆至少用20%面積印上警告字句)等事件。90年代末,隨着日本漫畫在香港愈來愈流行,加上互聯網的興起,令香港漫畫的讀者漸漸流失。
延伸閱讀:為甚麼颱風叫「風球」、「掛波」?原來與香港天氣歷史有關
香港漫畫影響流行文化 間接造就「MK仔」「MK妹」
盛極一時的香港漫畫,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無遠弗屆,不但曾有多套香港漫畫《中華英雄》、《古惑仔》、《風雲》及《百分百感覺》等被翻拍成電影、電視劇,香港漫畫亦影響着大家的語言、衣着等日常生活習慣。
例如上一代的人會將又矮又圓潤的人稱為《老夫子》中的「大番薯」,或將又高又瘦的人稱作「秦先生」;亦會形容性格或言行瘋癲、舉止輕浮的人為香港少女漫畫《13點》中的主角「13點」。
而90年代的暢銷香港漫畫《古惑仔》,憑着由「陳浩南」鄭伊健與「細細粒」黎姿的精湛演出,令漫畫與電影多年來一直深入民心。有情有義又有型的陳浩南,變成當時香港年輕人心目中的「男神」,他的V領上衣、喇叭褲、金長髮造型更一度成為香港的潮流指標,當年到旺角走一圈,不難發現一街也是「翻版陳浩南」,間接形成了「MK文化」。直至今時今日,「陳浩南」的名字依然間中會出現在年輕人的對話之中。
現代人娛樂選擇多 香港漫畫會否消失?
香港漫畫不但改變了數代香港人的娛樂習慣,亦影響着香港人的流行文化,更加帶動香港成為亞洲少數擁有自己漫畫文化的地方。然而,隨着現代人的娛樂愈來愈多,看香港漫畫的人愈來愈少,令行業逐漸式微,香港漫畫文化可能將會隨時代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