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3/11/2020
「當年收你時,不知你能不能完成。現在,你給我上了一堂很好的課。」2002年底,鄧亞萍完成英國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碩士論文,導師一個英文字也沒改動,說出了這句話。也難怪,鄧亞萍從5歲開始進行乒乓球訓練,10多歲入國家隊,24歲退役,可說是沒真正受過教育,英文連26個字母也不曉,又叫誰相信她會讀得到,讀得成功。
鄧亞萍退役國家隊 重回校園
1997年鄧亞萍告別乒壇。運動員能夠闖上一個高峰已經不錯,退役後,做什麼好?中國運動員,自小長期訓練,一般文化水平基礎不好,退役後轉做教練,順理成章,但鄧亞萍不服輸的性格,決定了她的命運。 她說:「普通人能做的,運動員也能做到。」她我選擇了另一條路,入了清華大學,從新開始。一年後,她交叉到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學習。
在英國開學上課,教室不大,9個學生向著黑板,擺成半圓形。大家先自我介紹,接下來每人兩張講義就開始聽課。鄧亞萍回憶道:「課堂上沒什麼紀律,講解方式也很隨意,老師一邊講課,同學們一邊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問題。我在雲山霧罩中上完了課。」幾星期過去了,每天十五、六個小時付出,但收效不大,英語水平也沒提高。她是插班生,趕上進度困難大;沒有教材的教學方法也很難適應。
「生活的環境也不盡如人意。我居住的女房東家,距學校太遠,而且房費伙食費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鎊房租,還要交100多英鎊飯費,兩項合起來每月的支出約合人民幣將近5000元。」對於自費到英國上學的她,也是負擔。
一次,她穿著雨衣,騎著自行車回校,同學見了,大惑不解?怎麼堂堂一個世界冠軍還騎自行車來上學?她說:「是啊,世界冠軍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換來的,它來之不易,我必須十分珍惜它。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困擾著我,我急切盼望能改變這種狀況。」 鄧亞萍再引證已往在國家隊的決心。
又是沒有人看好她,相信她會成功;而她用上了當年刻苦訓練和不撓決心,完成了學業,同時獲得清華學士學位和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碩士學位。之後她沒有停下來,繼續在英國劍橋攻讀博士,完成了她在乒乓球場以外,另一項大滿貫。
更難得的是她的善心善行⋯⋯
早在1992 年巴塞羅那奧運後,她贏得女單女雙兩枚金牌,河南省政府為河南奧運健兒慶功,把獎金5 萬元人民幣捐給河南省作社會公益事業,是第一個國家隊奧運健兒這樣做。當年運動員收入也不高,5萬元也是一個天文數字,但她卻揮揮衣袖。4年後亞特蘭大奧運,她又在冠軍獎金中拿出5萬元人民幣,捐給山西省繁峙縣建立一所「希望小學」,又和隊友共同資助雲南失學兒童、發動乒乓球隊向少數民族兒童捐獻「希望書庫」⋯⋯鄧亞萍的故事,既勵志激揚,又充滿愛心,亦是最刻苦、最強奮鬥心的國家隊隊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