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墨寶打造心經簡林 大嶼山感悟心無罣礙

撰文︰華思齊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在鳳凰山麓、離天壇大佛不遠,有一片由38根木柱組成的中國文化景點「心經簡林」,木柱上刻有260個大字,是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墨寶,用流麗書法勾勒出唐玄奘法師在貞觀23年翻譯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心經》)。木柱編製成巨型「經簡」,依山而建,居高而看,像個「8」字,更準確說,是「∞」,象徵無限、無量與無常。

泰山摩崖石刻啟發 饒宗頤香港建中國文化地標

 

  「心經簡林」是饒宗頤送給香港人的禮物。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65歲的饒宗頤退休到泰山旅遊,第一次在摩崖石刻讀到歷久不衰的《金剛經》,這一幕震動心靈,令他萌生想法,在香港打造類似經石峪的中國文化景點。

耗資950萬港元興建的「心經簡林」, 2005年5月20日正式開幕,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雕經林,設計依山勢呈「∞」排列,象徵佛教的無限、無量與無常。由於大嶼山一帶為盧氏小樹蛙棲息地,每年3月至9月是牠們的繁殖期,當年建築署為免影響生態,規定工程只能在10月至4月施工,令工程延遲了一年。(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大約在2000年,他花了兩個月時間,用榜書(糅合隸書、篆書、簡帛書創作的書法)在4呎長的宣紙寫下巨幅《心經》,女兒饒清芬不明所以。後來,香港爆發沙士,經濟低迷,饒宗頤把《心經》送出勉勵港人,獲香港政府製作成大嶼山下的「心經簡林」,一圓心願,16年前今日(2005年5月20日)正式開幕。

  延伸閱讀香港旅遊景點 昂坪360纜車前世今生

學術界素有「南饒北季」的說法,「饒」是饒宗頤,「季」是季羨林,兩位國學大師交情非輕。2009年7月季羨林逝世,饒宗頤為惺惺相惜的摰友寫下「挽季羨林先生」的七言律詩。後來饒宗頤亦於2018年2月6月與世長辭,享年100歲。圖片攝於2008年10月,饒宗頤(右)專程到北京解放軍總醫院探望季羨林(左)。(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被譽為「漢學泰斗」的饒宗饒,1917年在潮州出世,父親饒鍔經營銀莊,既是潮州首富,也是知名學者,當年粵東最大藏書地「天嘯樓」,正是由其所建。饒宗頤自小博覽群書,14歲因不滿足於學校教育,休學自修,跟隨父親學習。

1979年饒宗頤觀摩泰山經石峪摩崖石刻,觸發他在香港建立類似景點的想法。(圖片來源:《心經簡林:饒宗頤的書法藝術》)

饒宗頤:「不懂一點佛教 就不可能懂中國文化」

  饒宗頤學識淵博,通曉古今,學貫中西,琴棋書畫皆精。

  佛教文化歷史是他其中一項卓然有成的研究,他認為佛教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曾謂:「我們如果不懂一點佛教就不可能懂中國文化。」而《心經》作為佛教最短經文,寥寥200多字,濃縮600卷《大般若經》的精髓,饒宗頤把《心經》送贈港人,意味深長。

2001年饒宗頤接受傳媒訪問,在中文大學體育館展示他寫的《心經》。饒公的榜書《心經》,以隸書為基礎,融入篆書和簡帛書,三者融會貫通而創作的藝術作品。(圖片來源:《心經簡林:饒宗頤的書法藝術》)

  如果大家細心留意,會發現「心經簡林」38根木柱中,有一根空白,未雕上任何文字,豎立山坡最高處。這刻意留白處,象徵《心經》的要義──「空」,讓人通過對「空」的感悟,放下身外物的執著,達致「心無罣礙」。

心經簡林開幕一年已發現裂痕、真菌、蟲蛀等問題,圖為2006年工人修葺時的情況。(圖片來源:Getty)

  最初構思「心經簡林」這個中國文化景點,饒宗頤原屬意把心經刻在石上,惟本地石材多為花崗岩,在亞熱帶天氣下容易風化,最終改刻於木柱。當年建築署稱木柱經納米技術處理,能防菌防蟲,但木頭始終難敵自然,開幕一年已發現裂紋、蟲洞及真菌,遭人垢病。但誠如《心經》說一切皆空,外相如何,已經不重要。

  延伸閱讀周星馳《西遊記》 笑中有淚見佛理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鄧小平堅持香港回歸駐軍 「沒駐軍還叫甚麼中國領土」

2:21

消失的林士站|香港地鐵上環站有個神秘月台?

2:14

為甚麼颱風叫「風球」、「掛波」?原來與香港天氣歷史有關

1:58
當代中國-飛凡香港-香港濕地公園寓保育於消閒娛樂中

香港濕地公園 寓保育於消閒娛樂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垃圾徵費|4‧22齊「走塑」 禁膠餐具外賣點算?網購棉花棒會否犯法?

宋皇臺與消失的「聖山」|日軍炸山擴建啟德機場 宋皇臺石一分為三?

香港街道故事|銅鑼灣鬧市曾有企鵝出巡?糖街有糖廠?東角何來角?

2:14

龍年|九龍何以命名?以界限街還是獅子山為界?九龍有新舊之分?

油麻地戲院

集體回憶|逾90年歷史油麻地戲院 曾首創一票全日睇「鹹片」 現活化成粵劇基地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