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珠穆朗瑪峰探測新高度 背後驚險重重?

編輯︰紀小婷
撰文︰戴路雨

  作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身高」並不是一成不變,隨着地殼運動,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每隔10至15年就需要重新測量、更新數據2020年12月8日,中國和尼泊爾聯合對外宣布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度。69名測繪隊員花了89天一深一淺踩過的冰川、積雪,最終得到最新數據:8,848.86負責測量的測繪隊,更於近期被評為「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 

勇攀珠穆朗瑪峰 每行一步休息半分鐘

  測量隊的全名是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成立67年來,測量隊隊員曾經7次為珠穆朗瑪峰「量身高」、39次進駐內蒙古荒原、52次深入高原無人區、52次踏入沙漠腹地,每一次出行,都有可能把生命留在那 

  這一次,測量隊又出征了。2020年3月2日,測量開始基礎測量,5月開始出征峰頂。登頂前一晚,海拔5,200米的珠穆朗瑪峰大本營下了一場大雪。測量大隊副隊長張慶濤記得,「那是到西藏3個月以來,最大的一場雪」。雪整整下了一天,積雪有40厘米厚。 

珠穆朗瑪峰新高度01
為測量珠穆朗瑪峰新高度,中國和尼泊爾測量隊員共同攀上珠峰。(網上圖片)

  珠穆朗瑪峰每年只有5月會出現登山窗口期,2、3次適宜登山的機會,在此之前,他們已經錯過了兩個登頂的窗口期。所以這一次,儘管漫天大雪,測量大隊勢在必得。 

  隊員們背着超過15公斤的物資和測繪工具、穿戴幾公斤重的登山靴,每一都異常艱難。尤其到了珠穆朗瑪峰海拔7,000米以上的地方,每走一步,都要休息半分鐘每次呼吸,喉嚨和胸口都會劇痛。最終,5月27日上午11點,8名測量登山隊員經過9個小時的攀登成功登頂。 

  登山固然艱辛駐守在珠穆朗瑪峰腳下的隊員同樣不輕鬆。駐守西絨點的交會測量隊員程璐,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外面有沒有下雪,然後趕緊穿上衣服架儀器,從測距儀里看登山測量隊員攀登的身影。程璐感慨幾個小黑點,離峰頂愈來愈近,一點一點,那會真的覺得,這事成了 

珠穆朗瑪峰新高度02
測量珠穆朗瑪峰高度,不僅要攀山,還要背負很多儀器。(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中國尼泊爾聯合公布珠穆朗瑪峰新海拔8848.68米

測量珠穆朗瑪峰新高度 北斗發揮大作用

  測量同時參考美國GPS、歐洲伽利略、俄羅斯格洛納斯和中國北斗四大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並以北斗的數據為主。與15年前相比,國產測量設備成為主力,登上了世界之巔。 

  測量珠穆朗瑪峰雖然困難重重,但隊員都覺得十分榮幸。程璐說:「以后新的珠峰高度寫進教科書,我可以驕傲地跟小朋友講,這個數字是爸爸測出來的。」隊員張偉琪則說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每一分鐘都是在搏命,要說一點也不怕那是假的但珠峰都攀過了,還有比這更難的事嗎 

  就這樣,一步一步,測量隊已經走過了67個年頭,累積徒步6,000多萬公里。他們用自己的雙腳丈量大地,用血水汗水乃至生命繪出壯美河山。

  延伸閱讀幾度與死神擦肩而過 69歲無腳攀登者征服珠峰

珠穆朗瑪峰新高度03
攀登珠穆朗瑪峰是「拿命來博」,但隊員都覺得很有成就感。(網上圖片)
1:36
中國文化-手工木偶

玩物不喪志 當手工木偶遇見中國文化

中國環保-青海愚公

「愚公」移走垃圾山 57歲牧民投身中國環保30年

1:27

中國醫療的平凡英雄 只收一元的鄉村醫生

北京冬奧進入倒數 百萬青年義工投身冰雪賽場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時代英雄

李振聲——比肩袁隆平的農業科學家 要讓中國人家中裝滿糧

傑出名人

塔吉克族家庭三代義務戍邊70年 巴依卡:守護中國每一寸土地

創新先鋒

「無創產前檢查之父」盧煜明

盧煜明獲任香港中大校長 帶你認識這位「無創產前檢查之父」

潮流人物

KOL時代|堅守「生死第一線」 85後醫生推廣醫學科普 救人無數

小城大事

烈士紀念日|科技考古追尋塵封歷史 文少卿:讓無名烈士變有名

運動健兒

2:22
巴黎殘奧WH2級單打亞軍陳浩源

「輪羽二哥」陳浩源再闖殘奧 勇奪銀牌突破個人成績

影視巨星

徐少強、《天蠶變》、《武狀元蘇乞兒》

徐少強逝世 從《天蠶變》大俠到《武狀元蘇乞兒》大反派

編輯推薦
3:30

非凡75年·環保篇|中國自然保育的5個「第一次」

3:05

非凡75年·文體篇|新中國體育75年 從零到4000個世界冠軍

2:48

非凡75年·政經篇|75年糧食增產5倍 中國人吃飽了 也吃好了

2:47
近年,網劇、網文、網遊已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新三樣」。

非凡75年·文體篇|中國文化出海「新三樣」:網劇 網文 網遊

3:09

非凡75年·政經篇|中國的脫貧奇迹

2:52
新中國成立75年,逐步成為清潔能源冠軍。

非凡75年·環保篇|中國何以成為「清潔能源冠軍」?盤點3大成就

2:11
新中國成立75年來,經濟取得巨大發展。

非凡75年·政經篇|書寫奇迹 持續超越 中國經濟走過怎樣歷程?

3:07
中國5G、AI、大數據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非凡75年·科技篇|從5G、AI到大數據 中國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3:45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航天「從無到強」 躋身世界前列

2:48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交通75年 從「基本靠走」到復興號和C919

3:15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如何成為「基建狂魔」?

3:02

非凡75年·政經篇|社會民生「七個有」 中國建成全球最大社保體系

2:25
中央贈港大熊貓安安與可可

中央贈港大熊貓|將入住安安佳佳舊居 即睇安安可可小簡介

2:59

非凡75年·政經篇|新中國外交75年 從「一邊倒」到「大國外交」

中國一間鋼鐵廠內的工人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憶中國十八世紀思想文化僵化 難以發展現代科學自由經濟

母子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兩張帳單看親情何價

1998年10月13日
崔琦

華裔科學家崔琦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冬季冷暖看重陽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因此非常看重氣候變化。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與冬季氣候原來也有關係?

  古代有一種說法:「今年重陽不打傘,明年地裏光杆桿。」意思就是重陽節那天不下雨(不打傘代表不下雨),那麼之後的冬天就會較為乾旱,在水份不足的情況下明年糧食收成也會出現問題。

  相類似的農諺也有:「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旱。」意思就是說如果農曆十三前後沒有雨,往後雨水就比較少了,整個冬天雨雪匱...

4個龍

     2024年是龍年,除了年份之外,原來月份、日期、時間都可以生肖來排序。那麼龍月、龍日是怎樣來定義?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這樣「四龍合一」的日子,今年會出現幾次呢?

書展專題講座-《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保育在香港

第34屆香港書展將於本月17日至23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今年香港地方志中心再度與中華書局攜手參與香港書展,並舉行專題講座。書展亦設置《香港志》專屬展位,親臨專區並參與遊戲,更有機會獲贈禮品,不容錯過!

  •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226-227)
  • 日期︰2024年7月22日(星期一)
  •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