娿哿

音:o1 go6

意思是總是猶豫不決、三心兩意

      娿哿中的「哿」有嘉許的意思,亦與「珈」相通,是古代婦女的一種頭飾。古代婦女以頭髮編成假髻後,以簪子把髻別在頭上,配以珠寶玉飾,稱為「珈」。頭上珈數量的多與少是身份象徵。有了刻意裝扮以展示尊貴身份這個背景,便更容易理解娿哿 —— 那種每每猶豫不決、三心兩意的意思了。

      至於「娿」字...

䒐䒏

音:mang4 zang2

意思是神色不爽,心情不佳,面露惡相

      䒐䒏是正字,亦普遍寫為「忟憎」、「憫憎」或「𤷪𤺧」。䒐䒏這個精神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率其高,子女考試前夕父母特別䒐䒏、中醫說睡眠不足和消化不良令人䒐䒏、股市大跌投資者亦相當䒐䒏……

      䒐䒏兩字都由「色」字組成,「色」有臉色或氣色的意思,與神晴面容有關。宋代官修的韻書《廣韻》和《集...

得敕

音︰dak1 cik1

意思是過分地炫耀、招搖,也可以形容小孩活潑可愛。

     「做人要謙虛啲,唔好咁得敕。」指做人要謙虛點,不要太囂張跋扈。

在古代,「敕」是皇帝詔書的一種,得到聖旨照住,恃「寵」才可生驕,旁人無可奈何。又在道士收妖鎮壓殭屍的符咒上也有這個「敕」字的,貼在其頭上代表號令。

      「敕」字的異體字為勑、勅。

       唐代詩人韓愈 《御史臺上論天旱...

買餸

音︰maai5 sung3

意思是上市場買菜,包括魚、肉、菜等食材,也可是菜式的單位。

       餸不是方言,是常見粵語用詞。粵語中,飯桌上的菜不叫菜,叫「餸」。如去買餸呀? 等同去買菜嗎? 我哋三個人食左九碟餸,等同我們三個人吃了九個菜。

 

    「餸」字拆開,是「食」+」「送」,表示此字當與食有關,「送」一方面是音符, 亦有送飯(下飯佐飯)的意思。用菜餚佐飯吃,也作「嗄飯」。 ...

黐線

音︰ci1 sin3

本意是電器短路,其後指人精神有問題、精神錯亂,甚至簡單地作為用來罵人的說話,也引申為「黐孖筋」等加重語氣的用語。

      「黐線」一詞,起源於60年代的香港。那時電話開始進入普通人的家庭,但當時整個香港電話線路不足,經常失靈,在聽筒中偶爾會聽到另外兩人的對話,名符其實是「黐線」。慢慢地, 香港人就用「黐線」來形容不正常、怪誕的行為,或指精神病、發神經的人,如「黐線佬」、「黐線婆」。

       據《漢典》介...

囝囝

音︰zai2 zai2

意思是指小男孩,亦可指年幼的子女。

      囝字從子及口,本義為小男孩。一說為口表示範圍,全字像在襁褓中的孩子,一說古代婦女為了不礙日常工作,乃製造約一公尺高的木桶,中間底板作格子形,以漏尿,並將立不能行的幼兒置在其中,故囝字所從之口,或代表木桶口。

      閩語稱兒子及物體細小者為囝,《集韻》:「囝,閩人呼兒曰囝。」矮小的凳子...

掗拃

音︰ngaa6 zaa6  意思是佔用很多空間之意,暗喻為橫行霸道。       「邊個放個桶喺度,掗掗拃拃。」意即佔用很多空間。 「睇佢掗掗拃拃,邊個都驚咗佢。」意指有人盛氣凌人,令人懼怕。        掗,即是掗開。《廣東俗語考》之「釋地理」篇錄:「阻止去路曰乍」;而《說文》中亦提到:「...

起弶

音︰hei2 gong6  意思是形容對某事不悅,而態度不友善、不合作。       「做嘢啫,唔使小小事就『起曬弶』。」同事之間的工作和磨合,有部份同事不滿,被另一同事批評他「起弶」,意思指對方小小事情就十分抗拒,態度不友善。         蟹的鉗廣東話叫「弶」,蟹螯=蟹弶,「起弶」就像蟹亮...

糴米

音︰dek6 mai5 意思是表示有人去米舖買入米糧的意思。         70年代前,香港米舖林立,市民通常去米舖糴米。及後超級市場崛起,趕絕小店,市民轉而去超市糴米。如今,香港米舖幾近絕跡了。         從此字的結構,邊旁的「籴」由「入」和「米」組成,讓我們不難地把字記着了。有「入」...

走走趯趯

音︰zau2 zau2 dek6 dek6   意思是形容人奔走,奔波勞碌的意思。       「我哋呢班打工仔,通街『走糴』直頭係壞腸胃……」這是電影「半斤八両」主題曲首段二句歌詞。有指歌詞中的「走糴」,應為「走趯」,有「四處走動」的意思,含「奔波」的意味。或用以形容那些負責瑣碎事務的人,相當...

澩嫪

音︰lao2 gao6 意思是形容情況或事物雜亂、亂七八糟的意思,也可形容事態或關係不清不楚。      「你搞到我個廚房澩澩嫪嫪,又要幫你執手尾!」做媽媽的,可能因孩子做飯而令廚房混亂而責怪他們。「你跟前妻及現任女朋友的關係仍然澩澩嫪嫪,很複雜啊﹗」即指三人的關係糾纏不清,關係不清不楚。   ...

撚手

音: nan 2 sau2  意思是拿手。         你有否見過大排檔的餐牌上,寫著「撚手小菜」﹖這是粗言穢語嗎﹖       「撚」字乃是假借字,「撚」字是指把玩、揉搓、撥弄等的動作,在部份場合下不被視為粗口,例如「撚手小菜」即解成拿手小菜,「撚雀」則是飼養雀鳥。       《聊齋...

俹簁

音:naa2 sai1   意思是作事苟且,不認真,不仔細。        打工一族的你,對俹簁這詞語,即使不懂寫出來,也有很有機會聽過。俹簁的發音「乸西」。假若你的上司說你工作俹簁,即代表他很可能將你炒掉!         被形容為人或做事俹簁,幾乎是無一可取的,意思指不求甚解、苟且、馬虎了...

㪐㩿

音:lak1 kak1  意思是不流暢,含糊不清。        㪐㩿的發音是「甩咳」,這詞語讀上來要清晰準確已不容易,也剛好配合它的意思。㪐㩿指說話不流暢、含糊不清。說話時㪐㪐㩿㩿,可以是語言表達技巧不佳,也可能是編造謊話,所以說起話來總是吞吞吐吐的。         英國著名電影The K...

齮齕

音:gi¹ gat⁶  意思是多口駁嘴,言語諸多批評阻撓。        這個詞形容側齒咬噬、咬牙切齒,意思是諸多批評阻撓的意思,是廣州人日常的用語。例如:「做就做啦,咁多齮齕。」         現代人指的是說話上批評阻撓,古代則有行動上實際破壞之意。《史記·田儋列傳》中「且秦復得志於天下,...

豹死留皮 人死留名

  有人說:人的最高成就便是死後能夠「流芳百世」,而在古時,還有一句俚語有同樣的意思,你知道是甚麼嗎?

  這句話就是「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了。語句出自《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死節傳·王彥章傳》:「王彥章武人不知書,常為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王彥章是五代時期、後梁朝的名將,因善使鐵槍而別名「王鐵槍」。他跟隨梁太祖朱溫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深受重用。梁末帝朱友貞繼位後,後梁遭遇後唐進攻。王彥...

消失的俚語|打劫紅毛鬼 進貢法蘭西

  隨着時代變化,一些俚語正被人淡忘、甚至消失。「打劫紅毛鬼,進貢法蘭西」就是其中一句。

  此處的「紅毛鬼」指荷蘭人,荷蘭於1624年佔領台灣,當時台灣人這樣稱呼荷蘭人,究其原因是荷蘭人的毛髮偏紅色,於是就得到了「紅毛鬼」的稱號;而「法蘭西」則指「法國人」,取其英文「France」的譯音。

  歷史上,清廷花了很多精力從荷蘭手中奪回台灣,但後來又被迫交給法國人,於是民間就有「打劫紅毛鬼,...

猜一字:十一口+二十口

  猜謎遊戲中,猜動物、猜工具等因為有形象依據,不難駕馭;但猜文字便不一樣了,除了要認識不同的文字,還要加上大量的想像。不過,若是猜中了,往往又是最令人興奮的。

  謎面:一家十一口,與一家二十口,兩家合起來是甚麼?猜一字。

  貼士:三個口是「品」、四個口是「碞」,那有十一個口同時出現的文字?從文字+字形去思考吧!

  十一是「十」+「 一」,是「士」,十一口就是「吉」了。

  同樣,二十是「廿」,也可作「卄」,下面加一個口。

  這樣,「十一口」加「二十口」,就...

聰明反被聰明誤

  形容有人自以為做了精明的事,卻因此惹上了禍,會用「聰明反被聰明誤」形容。

  這句話出自蘇軾的《東板續集·洗兒》:「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仕途坎坷,一生被貶八次,到後來遇上王朝雲,與朝雲生下了一名兒子,取名「洗兒」。

  他寫這首詩的意思是,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聰明,但我自己一直被聰明耽誤;所以我希望孩子愚笨,能無災無難升...

圈養和豢養 意義大不同?

  現今社會,家畜家禽幾乎都是在農場裏飼養,然後運到屠房宰割及包裝,再送到市場出售。   因此,現今的家禽可以說都是「圈養」而來的。

  不過「圈養」這個詞語是近代才有,古時並沒有的。古時多用「豢(音患)養」這個詞語。這詞出自宋戴埴 《鼠璞·臨安金魚》:「觀此則金鯽始於錢塘 ,惟六和寺有之,未若今之盛。南渡駐驆,王公貴人園池競建,豢養之法出焉。」

  豢養一詞在古文常見,有用穀物精心飼養的意思。在今天,用穀物飼養動物是正常不過的事,...

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這句古語有一句大家都十分熟識的日常用語,你們知道是甚麼嗎?

  先賣關子。

  此語源於漢代枚乘的《上書諫吳王》:「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意思就是不想別人聽到的話,便不應說;不想別人知道的事情,便不應做。

  簡單來說,這些說話或事情,都是本該不應說或不應做的。

  清朝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一回,就有一句道出以上古語的精髓,那就是:「『若要...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