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反被聰明誤 形容有人自以為做了精明的事,卻因此惹上了禍,會用「聰明反被聰明誤」形容。 這句話出自蘇軾的《東板續集·洗兒》:「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仕途坎坷,一生被貶八次,到後來遇上王朝雲,與朝雲生下了一名兒子,取名「洗兒」。 他寫這首詩的意思是,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聰明,但我自己一直被聰明耽誤;所以我希望孩子愚笨,能無災無難升...
圈養和豢養 意義大不同? 現今社會,家畜家禽幾乎都是在農場裏飼養,然後運到屠房宰割及包裝,再送到市場出售。 因此,現今的家禽可以說都是「圈養」而來的。 不過「圈養」這個詞語是近代才有,古時並沒有的。古時多用「豢(音患)養」這個詞語。這詞出自宋戴埴 《鼠璞·臨安金魚》:「觀此則金鯽始於錢塘 ,惟六和寺有之,未若今之盛。南渡駐驆,王公貴人園池競建,豢養之法出焉。」 豢養一詞在古文常見,有用穀物精心飼養的意思。在今天,用穀物飼養動物是正常不過的事,...
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這句古語有一句大家都十分熟識的日常用語,你們知道是甚麼嗎? 先賣關子。 此語源於漢代枚乘的《上書諫吳王》:「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意思就是不想別人聽到的話,便不應說;不想別人知道的事情,便不應做。 簡單來說,這些說話或事情,都是本該不應說或不應做的。 清朝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一回,就有一句道出以上古語的精髓,那就是:「『若要...
謝灶:官三民四船家五 年近歲晚,不少舊式食肆仍有謝灶的習俗儀式,以答謝掌管廚房安危的神明一年以來的關照。 「民間謝灶」,最初源於古人拜火的習俗,後來就演變成通過祭祀「酬謝」灶君的習俗。 相傳灶君會在每年年末都返回天庭,將人間善惡向玉帝報告,所以一眾百姓,為免被灶君打小報告,希望以「謝灶」這個形式討好灶君,從而產生出這個傳統習俗了。 說到謝灶,中國傳統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講法。 傳統上,年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