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12-12
位於渤海灣的埕北油田,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之一,它是中國海域第一個完全按照國際規範、標準建設的現代化油田。
埕北油田更是中國第一個國際合作油田,拉開中國油田對外合作與海上現代化油田建設的序幕。
改革開放|欲借鑑專業技術 中日合作開發埕北油田
時間回到1980年5月29日,地點在日本東京。當時中國石油勘探開發公司海洋分公司與日本石油公司,共同簽署渤海西部、南部和埕北油田的聯合勘探及開發生產合同,期限為15年。
事實上,埕北油田早在1972年就被發現,並且在4年後建成採油平台。但為甚麼中國不繼續獨立開發,反而需要中日合作呢?
原來在1966年至1979年期間,依靠簡陋的裝備和僅有的技術,中國確是在渤海灣的中西部鑽探了50個油氣井,發現埕北等中小油田,並建成7個採油平台。
然而,這時候中國的海上油田開發技術仍處於初級階段,鑽井平台的建造既無國內標準,也無行業標準,更不甚了解國際規範。
埕北油田的採油平台,普遍工藝流程簡單、設備簡陋,以致壽命相當短暫,難以維持正常的採油,收入寥寥可數。
例如塗裝工作交由職工家屬負責,他們只是用砂布將鋼管上的鏽迹打磨一下,再簡單擦拭,然後就會塗上油漆。結果採油平台出海後不久,油漆就逐漸脫落,無法起到防腐作用。
相較之下,當時的日本已經擁有嚴格標準及規範。單是建造一座導管架的圖紙,就可以達數米厚。在嚴格按照國際標準之餘,日本更會使用電腦輔助設計。
改革開放|中方人員勤奮學習 短短5年獲認可轉移操作權
中日雙方簽署合同後,從1982年開始,埕北油田的職工獲安排進行空前絕後的培訓,歷時超過3年。
培訓內容包括有文化課、日語學習、專業知識,還有實踐操作技術。在1984年3月,中方更派出了8人小組,親身赴日本參加埕北油田的平台監造。
中方人員非常積極學習,既「追着學」,亦會「逼着教」。短短3個月後,中方已有部分工種能夠獨立運作。
到了1986年9月,埕北油田的B平台的操作權,在獲得日方認可後被轉移到中方。翌年6月30日,整個埕北油田作業全部轉移到中方。
改革開放|產油兼產「人才」 埕北油田建設中國現代技術體系
作為中國第一座達到國際技術標準的海上油田,埕北油田不僅生產石油,還有現代化的「石油人」、管理制度、工藝技術。
埕北油田最早的技術培訓教材,是超過300份的技術總結,分門別類、劃分等級、編印成冊。
通過這批教材及培訓模式,許多優秀的管理人才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被輸送到渤海、東海、南海東部、南海西部等地的油田,令埕北油田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才搖籃」。
40多年後,埕北油田突破了15年的設計開採年限,並且仍保持國際先進水平,累計貢獻近5億立方的原油,是渤海開發時間最長、採收率最高的稠油油田。
埕北油田對中國的海洋石油工業對外開放起有引領作用,也對中國現代海洋石油工業技術體系的建設貢獻巨大,是中國海洋石油現代化發展的歷史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