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撈七」你聽過嗎?

     你有沒有聽過:「咪咁老定,依撈七都要買定保險,以防萬一?」這個俚語現在已很少聽到,甚麼叫「依撈七」?

  農村社會過農曆年開賭禁,大人小孩都在新年期間接觸賭具,以麻將、天九牌為主。天九牌有一種玩法叫「合十」,每人取兩張牌,以兩牌加起來的點數多少而定輸贏。

  理論上,兩牌的總和以十最大,但天九牌中,則是「九」才是最大,十反而最小。

  如果第一張牌拿到的是二,另一牌最好「撈(夾)」甚麼?當然是七點了,因為二加七,就是最大的九點。依,是二的諧音,依撈七,就是二加七,九點就是勝券在握了。

  因此,「咪咁老定,依撈七都要買定保險,以防萬一?」全句的意思就是:不要以為勝券在握,即使九成九是這樣,也要做好準備,以防萬一。

  延伸閱讀: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520

  今天5月20日,不少年輕男女都像過情人節一樣慶祝,「520」是怎麼來的呢?   

  普通話中,「520」的發音和「我愛你」類似,於是在網絡上開始流行起來。

  中國各地方言又怎麼說「我愛你」呢?

  上海話:吾老歡喜儂額;寧波話:阿拉臘月子福啊儂;南京話:吾對你蠻有意思滴;重慶話:我只有愣個喜歡你了;開封話:俺就是相中你了;河南話:俺楞中你了;山東話:俺喜憨嫩;山西話:額待見你;合...

「老太太上電車」下一句是甚麼?

  「老太太上電車」這一句是老北京的歇後語,流行民國時期的北京,現在已很少人這樣說,你知道下一句是甚麼嗎?

  在民國時期(大約上世紀20至40年代),北京流行一款有軌電車(俗稱鐺鐺車),是當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

  電車沒有自動門,上下車全靠售票員「銅哨子」來指揮:哨子響一聲,表示乘客上了車,司儀可以開車,而哨聲兩響,則是提醒乘客注意下車或緊急停車。

  因為司機靠聽哨子聲開車或停車,乘客如果動作慢一點的...

一洞都無 vs 一戙都無

  當使出絕招,完勝別人時,有人會說:「你真絕,令到對方一戙都無!」,究竟是甚麼意思?

  「一戙都無」是正寫,當中的戙(粵音洞)就是疊起的物件,尤指疊起的天九牌。

  天九牌的玩法之中,兩隻牌疊起成一戙。按照天九牌其中一個玩法「扭天九幹(乾)」的原則,是把對手的牌一戙一戙全部吃掉才得最後勝利,所謂「扭到人一戙都無」。

  「扭天九幹」是分派了牌之後,交替出牌,每次牌大、點大者勝。

  勝者...

三唔識七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要小心陌生人,與三唔識七的人說話要特別留神,小心被騙!

  天九牌中「合十」的玩法,就是取兩牌,以兩牌之和定勝負,最大九點,最小為十點。例如,第一張牌是三點,第二張一定不要七點,否則兩點相加為十點的話便算最小,必輸。 

  因此,玩天九時,當第一張是三點時,持牌的人便喊出「三唔識七」呀!就是希望第二張牌不要是「七」。 

  「三唔識七」這句話後來演變成陌生人...

「錢七」與金錢無關?

  汽車老舊或經常出毛病,我們會用「錢七」來形容。例如,這部錢七的性能,怎能與新車相比?

  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錢七」既跟金錢沒有關係,也不是數量詞,而是一個象聲詞。「錢七」是船隻內燃機發出的摩擦聲。內燃機用舊了,機內的配件摩擦力加大,發出的雜音也多。而船隻內燃機引動活門不斷開關,發出的聲音就像「錢七錢七」。

  久而久之便,人們便將舊機器、舊汽車都叫做「錢七」。

  延伸閱讀...

「一千零一」其實是「一」?

  形容唯一或只有一件,有時會誇張地說「只有一千零一件」,這個說法怎麼來的呢?

  一千在這裏是個虛數,幽默地用來反襯「一」的少。例如,我只有一千零一個名牌手袋,借給你可要小心用呀!意思就是:我只有一個名牌手袋,借給你用可要小心點。

  五、六十年代粵語片,很多都用來反映當時社會貧窮的現象。例如有的電影中就有這樣的橋段:打工仔充場面會穿整套西裝,可是金錢有限只能買一套,於是乎各種...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指着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路途中病死,丞相趙高不願讓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繼位,而想立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當皇帝。於是他偽造詔書,賜死扶蘇,立胡亥為太子,史稱秦二世。

   之後,趙高又設計害死丞相李斯,自己當了丞相,但趙高仍不滿足,打算篡位自己當皇帝,但他又擔心文武百官不服,於是想出一個花招,做了一場...

小餅如嚼月 中有酥和飴

  月餅是中秋節傳統美食,古時的月餅是怎樣的呢?

  北宋詩人蘇軾寫過一首詩名為《留別廉守》,其中兩句如下: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懸知合浦人,長誦東坡詩。

  首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形容的正是合浦當地的一種餅,也是合浦大月餅目前可追溯的最早起源。

  千年過去,蘇軾筆下這種內含「酥和飴」的小餅,依然為人所喜愛。而全國不同地方,也發...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中秋節是月圓之夜,賞月是傳統的習俗,但我們常聽到「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那是為甚麼呢?

  古人以「朔」、「望」來記錄月亮的圓缺規律。

  朔,是指每月農曆初一,這時月亮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對地球,人們看不到月亮。

  望,是指到了農曆十五、十六,月亮上光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這時月亮、地球和太陽排成一條直線的時刻,人們就能看到圓圓的「滿月」,就是所謂「月圓」了。

  農曆...

一年容易又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日,正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這一天,家人們都會聚首一堂,享受團圓之樂。俗語有云:「一年容易又中秋」,出處何在呢?

  「一年容易又中秋」,這一句來自於宋代詩人陸游《宴西樓》:「西樓遺蹟尚豪雄,錦繡笙簫在半空。萬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風。」

  詩句當中表達詩人因看見西樓上前人遺迹雄偉,但自己卻因為從軍不能常來欣賞,橋頭飄起的風令他感歎時間過得很快,「一年容易又秋風」,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句。

  後人把這句改寫成...

迎月

  中秋節是中國人重視的節日,中秋節當天,一家人一起賞月和吃月餅,取「一家團圓」之意。而中秋節前幾天,就稱為「迎月」。

  古時,描寫中秋節前月亮的詩句,有唐代王建《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五首》。

  全詩描寫由農曆八月十二至八月十五夜月亮的變化,以及「迎月」的心情。

  全文為:

  半秋初入中旬夜,已向階前守月明。

  從未圓時看卻好,一分分見傍輪生。

  亂雲遮卻台東月,不許教依序第看。

  莫為詩家先見鏡,被他籠...

寧為玉碎 不能瓦全

  玉是玉器,瓦是瓦片,兩者價值南轅北轍。這話意思是寧可作玉器被打碎,也不願作陶器被完整保存,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呢?

  這句話出自《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為玉碎,不能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傳》:「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襲爵陳留王,祚卒,子景皓嗣。 天保(齊文宣王帝高洋年號)時,諸元帝世近者多被誅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議欲請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豈得棄本宗,逐他姓? 大丈夫寧為玉碎,不能瓦全。」...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明天之後還有明天,「明天」是那麼的「多」啊!事情永遠留待「明日」去處理,只會虛度光陰,蹉跎歲月,結果一事無成。

  這二句話出自明代狀元錢福《明日歌》,全歌有十句: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

  首四句為重心所在:「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首句的「復...

十一國慶

  十月一日,對中國人而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這一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紀念日,也就是「十一國慶」。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開國大典」也在當日舉行。自此,每年十月一日的國慶節,都會舉行大型慶典活動。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每年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自六、七十年代開始,加入盛大的群眾活動,市民大眾也參與進來。...

國慶黃金周

  每年十月一日,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的大日子,在不少人的概念中,國慶可能會連同「黃金周」這三個字一起出現,到底「國慶黃金周」是甚麼呢?

  國慶黃金周,是內地由十月一日國慶開始一連7天的假期,因為是一周假期,故稱為「黄金周」。從1999年10月1日起,每年國慶、春節、五一勞動節三個假日都實行7天的連續休假制度。

  至於當年為甚麼會有這樣的修改調整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旅遊休閒娛樂的需求持續增長,因此國家通過修改...

此心安處是吾鄉

  最近,讀蘇軾的文章,有一句話充滿正能量,就是「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話出自他哪個作品呢?又怎樣理解呢?

  此話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北宋年間,受「烏台詩案」牽連,蘇軾和他的好友王定國均被貶流放,蘇軾被貶黃州,王定國被流放嶺南荒蕪之地。王定國在流放期間,生活困苦,親朋戚友都離他而去,只有一名歌妓柔娘一直陪伴在側。在那荒蠻之地和艱苦的歲月裏,柔娘一直默默地照顧着王定國...

兄弟同心 其利斷金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比喻只要兄弟一條心,便能發揮很大的力量。這句話很早已經出現?

  此語出自《周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兩個人有着共同目標,同心而行,向着相同方向進發,其好處之多,甚至可以將堅硬無比的黃金折斷;同樣地,心意相通時所說的話,就好像「嗅」到蘭花一樣,芳香撲鼻,清新宜人。「臭」與「嗅」二字相通。

  後來的應用中,「二人同心」也用作...

信知生男惡 反是生女好

  中國部分地方有「重男輕女」的觀念,認為生男孩可以延續家族香火。但古時也有詩句提出「生女」比「生男」更好,究竟出自哪首詩?

  這句話出自杜甫名作《兵車行》。開首兩句耳熟能詳:「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描述那時代男子被召參戰,父母妻子送別時的哀痛之情。

  最後一部分,寫道: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毗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

屋漏偏逢連夜雨

  形容不幸事接連發生,廣東俗語有「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句話有何出處呢?

  這句話見於馮夢龍《醒世恆言》:「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意思是屋頂已經破掉,偏偏遇上連日下雨;船隻已經較預定的航行時間晚了,偏偏又遇上逆風,令航行變得更慢。真是禍不單行。

  

颶風忽起雲顛狂 波濤擺掣魚龍僵

  颱風「樺加沙」肆虐,古詩又是怎樣描繪颶風的呢?

  唐代詩人顧雲的《天威行》,將颶風突起的壯觀與恐怖場景,描寫得極具張力。

  描寫颶風的部分如下:

  蠻嶺高,蠻海闊,去舸回艘投此歇。

  一夜舟人得夢間,草草相呼一時發。

  颶風忽起雲顛狂,波濤擺掣魚龍僵。

  海神怕急上岸走,山燕股栗入石藏。

  金蛇飛狀霍閃過,白日倒掛銀繩長。

  轟轟砢砢雷車轉...

颶風賦

  為了應對超級颱風「樺加沙」,各方嚴陣以待。古人颶風來臨時,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蘇軾《颶風賦》寫道:「仲秋之夕,客有叩門,指雲物而告予曰:海氣甚惡,非祲非祥。斷霓飲海而北指,赤雲夾日而南翔。此颶之漸也。」

  大意是:客人敲門指着天上雲彩說,海面上空的雲霧之氣非常凶惡,既不是預示凶象雲氣(非祲),也不是預示祥瑞雲氣(非祥)。顏色淺淡的虹下垂至海面,弓背指向北方,赤紅色的雲彩夾...

秋分的「分」有何意思?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是立秋後第四節氣。秋分的「分」有特別意思,那是甚麼呢?

  秋分,「分」即為「半」。根據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秋季而言,這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也是「秋分」得名的由來。

  《春秋繁露》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赤道,全球晝夜時間等長,即一半時間白天,一半時間黑夜。

  這天之後,白晝漸短,黑夜漸長。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今天是農曆八月初一,香港的天氣仍然炎熱,但在有的地方,農曆八月天氣已明顯轉涼,秋風還很大呢!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對秋風肆虐的場景描繪得十分細緻。

  詩句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杜甫晚年在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草屋(即後世聞名的「杜甫草堂」)居住。農曆八月某一天,突如其來的狂風,就像一個正在發怒咆哮的巨人,捲走了...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學者有四失

  現代教育家相信,學習態度是成功的關鍵。原來,古人已留意這方面了。古時有所謂「學者有四失」,「四失」究竟是甚麼呢?

  《禮記·學記》:「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古代學者相信,人在學習的時候,容易犯這些錯誤:或有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滿足了);或有認為太容易,...

獨學而無友 孤陋而寡聞

  獨自一個人埋頭苦幹,還是大伙兒一起學習比較好?古時已有答案。究竟是甚麼呢?

  《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

  古代學者相信,若果只一味努力,沒有經過同學和朋友一起研討,切磋琢磨,便會落得孤單,見聞不多,思想也會變得狹隘。

  不過,若果一味只交朋友也不是好事。因為「燕朋逆其師」,結交不正當的朋友,會導致違背師長的教訓,而「燕辟廢其學...

學學半

  中文有趣的地方之一,是同一個字因為不同詞性而有不同的解釋,解通了往往令人感到趣味盅然。「學學半」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了。

  「學學半」出自《禮記˙學記》,當中寫到,《兌命》曰:「學學半。」

  如何理解呢?

  「學學半」,第一個「學」字同「斆(粵音同『校』)」字,是動詞,意為教導;第二個「學」則為名詞,指學習。

  加起來意思就是「教人是學習的一半。」教導別人的同時,又是在學習,用「教學相長」來形容就貼切不過了。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