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馬洲是香港歷史著名景點?

撰文︰華思齊

  1979年中國剛改革開放,著名詩人洛夫在余光中陪同下,登上落馬洲瞭望台,眺望一河之隔的祖國,寫下經典的《邊界望鄉》,這是其中一段:

「說着說着 我們就到了落馬洲
 霧正升起 我們在茫然中勒馬四顧
 手掌開始生汗 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愁
 亂如風中的散髮 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遠山迎面飛來 把我撞成了 嚴重的內傷」

落馬洲眺望故鄉 一河之隔咫尺天涯

  洛夫到訪落馬洲當日,春霧氤氳,在望遠鏡中隱約看見的故國河山,數十年未聞的鷓鴣啼叫⋯⋯他感到近鄉情怯,可惜咫尺天涯,「故國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來的仍是一掌冷霧。」流露有家歸不得的落寞。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洛夫,湖南人,1949年以學生身份離開大陸,抵達台灣。一別40年,跟家人隔絕,母親離世亦無法回家奔喪。他曾經說過,對於自己生前沒有服侍,死後不能盡孝,感到痛苦悲哀。

1981年,遊客向北眺望內地的平原和深圳河景致。
1981年,遊客在落馬洲瞭望台向北眺望內地的平原和深圳河景致。(圖片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
落馬洲瞭望台放置了一個地圖介紹板,協助遊客辨認中港邊境的位置。圖片攝於1973年。
落馬洲瞭望台放置了一個地圖介紹板,協助遊客辨認中港邊境的位置。圖片攝於1973年。(圖片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

  50至80年代,像洛夫這樣專程到落馬洲的人很多。當時中國尚未改革開放,有些人想進入中國,有點天荒夜譚。於是,思鄉的台灣人和好奇的外國人,都走到與大陸邊界綫最接近、僅僅隔着一條深圳河的落馬洲,透過肉眼和望遠鏡遙望內地,就連美國前總統尼克遜都來過這裏窺視神秘的中國。落馬洲,也因此成為香港歷史上的著名景點。

  幾十年前,對岸黑燈瞎火,一片荒蕪,放目四周,盡是農田,從深圳看香港是一片嚮往。

1970年代,落馬洲一帶的魚塘,不少保留至今。
1970年代,落馬洲一帶的魚塘,不少保留至今。(圖片來源:Getty)

落馬洲見證改革開放 經濟特區興起

  改革開放後,1980年經濟特區成立,深圳發展一日千里,高樓林立,經濟飛躍,由人口2.6萬的邊彊小鎮蛻變常住人口逾2,000萬的創科之都,人均GDP由1979年的606元急增至18.3萬元,生產總值僅次上海、北京,位列全國第三,發展之快讓人眼前一亮。

  反觀落馬洲還是數十年前的模樣。90年代開始談論的落馬洲河套區發展,前年卒之動工,稍後將興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滯後的發展速度,不禁與一河之隔的深圳比下去。

1973年由落馬洲望向香港境內。
1973年由落馬洲望向香港境內。(圖片來源:Getty)

改革開放兩岸關係緩和 落馬洲瞭望台改建花園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門打開,兩岸關係緩和,到中國旅遊再不是夢,落馬洲瞭望台完成歷史任務,改建為落馬洲花園。

1997年,改革開放近十數載的深圳已相當城市化。
1997年,改革開放近十數載,從落馬洲望向深圳已相當城市化。(圖片來源:Getty)

  1987年10月,台灣開放老兵回鄉探親。相隔40年,大江東去,英姿煥發的小伙子回頭已是白髮蒼蒼。1988年,洛夫終於回家了,「對一個海外遊子來說,衡南是我永遠的夢土,是連着我和祖國的一根臍帶,也是一塊永遠不能磨滅的胎記......雖然我的人和肉體一直在海外漂泊,但精神、作品卻在家鄉找到了一個最好的安棲之處。」

  套用他的名句:「為何雁回衡陽,因為風的緣故。 」

圖片攝於2015年,旅居加拿大的洛夫到綿陽出席李白詩歌獎活動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廣州魚

改革開放|首個全國大城市率先解決「吃魚難」 新鮮活魚如何「攪動」廣州?

1:57

香港新市鎮|從新機場規劃而來的東涌

1:44
當代中國-飛凡香港-1972年六一八雨災香港史上最嚴重暴雨災難

六一八雨災 香港歷史上最嚴重暴雨災難

夾心階層置業遇金融風暴及沙士 推5年寫入香港歷史

1:52

香港茶餐廳|港式鴛鴦源自中醫概念?黃家和:沖鴛鴦比沖奶茶更難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2:14

龍年|九龍何以命名?以界限街還是獅子山為界?九龍有新舊之分?

油麻地戲院

集體回憶|逾90年歷史油麻地戲院 曾首創一票全日睇「鹹片」 現活化成粵劇基地

香港夜繽紛|香港街道故事|有廟才有街? 廟街睇相、聽歌食煲仔飯 娛樂無窮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