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7/05/2022
全長1,794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開鑿於2,500年前,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多、修建難度最大且現今仍在使用的古代運河。
不過,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段的一些河道在晚清開始出現斷流現象,除了影響運河原本的航運功能,也使沿岸的水生態環境惡化。2022年4月,京杭大運河啟動全線貫通補水行動,最終實現一個世紀以來首次全線通水。
中國古代「超級工程」 京杭大運河縱貫五大水系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串聯起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二市。京杭大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航線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1,794公里的長度是蘇彝士運河的9倍,巴拿馬運河22倍。
據資料記載,大運河開鑿於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揚州開鑿邗溝,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絕對算得上是中國古代的「超級工程」。後經過歷朝歷代擴建和改道,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基本形成現在的大運河,通航後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延伸閱讀:大運河沿途有哪些風景名勝?
清末後南北斷流 京杭大運河環境風貌受損
作為縱貫南北的水路運輸幹線,京杭大運河一直以來都是運送糧食和貨物的重要渠道,杭州的漕船就可以直接行駛到北京城內。除了航運外,大運河還有防洪排澇、供水、生態景觀等多重功能,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標識。
直至清朝末年,海運增多,漕運逐漸減少,特別是在1855年由於黃河改道淤塞運河,致使大運河南北阻斷。 1901年,漕運已完全廢止。隨後因社會動亂、氣候變化、經濟社會變遷等影響,大運河黃河以北河道斷流、淤塞不通,同時受到水環境污染、水生態損害等問題困擾。
斷流使運河的基本功能喪失,水污染更嚴重損害了運河的環境風貌,附載於運河兩岸和河上的許多民俗風情也逐漸消失,京杭大運河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面臨消亡的危險。
京杭大運河迎世紀「復甦」 補水量逾5億立方米
新中國成立後,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南河段在交通運輸中發揮重要作用,黃河以北河段也得到一系列整治,惟京杭大運河一直不曾全線通水。
為了讓斷流百年的大運河恢復生機,水利部聯合各地政府整治清理河道,排查入河排污口,嚴禁非法排污,確保水流暢通、清潔。2022年4月至5月實施的「京杭大運河2022年全線貫通補水行動」,統籌多水源向大運河黃河以北707公里河段補水,達到減少開採地下水、回補地下水和京杭大運河全線水流貫通目標。
4月28日,位於山東德州的四女寺樞紐南運河節制閘開啟,岳城水庫水經衛運河與南水北調東線北延工程水、引黃水匯合,進入南運河。與此同時,位於天津靜海區的九宣閘樞紐南運河節制閘開啟,南來之水經南運河與天津本地水匯合。京杭大運河實現全線通水。
據了解,此次大運河貫通補水行動預計可提供補水量5.15億立方米,相當於37個杭州西湖容量,其中進入大運河水量4.66億立方米,從大運河衛運河段引走向衡水湖生態補水1.0億立方米,從南運河段引走灌溉水量1.27億立方米。
與2021年同期相比,大運河全線貫通後,有水河長增加約112公里,水面面積預計增加9.5平方公里,補水河道周邊地下水水位回升或保持穩定,水生態系統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