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二百五」源自一宗刺殺案?

撰文︰謝小明

  中國文化中,數字有很豐富的含義。例如人們常稱說話不正經、處事隨便,或常鬧笑話的人為「二百五」。「二百五」又如何與愚笨的人扯上關係呢?原來背後有一段歷史故事。

  相傳「二百五」一詞出自戰國時代,當時著名的說客蘇秦成功說服齊、楚、燕、趙、魏、韓六國結為同盟,一同對付秦國,從而受到賞識,被封爲丞相。

  身佩六國相印的蘇秦雖然威風,但結下不少仇家的他,後來在齊國被殺。齊王得知蘇秦遇害後震怒,決心要捉拿真兇,但多方偵查下也無果。於是,齊王命人將蘇秦的頭掛在城門,旁邊貼着榜文指,蘇秦是內奸,殺他之人為齊國除害,呼籲此人來領賞黃金千兩。

  榜文一出,便有四人來報稱自己殺死蘇秦,士兵將他們帶到齊王面前。這四人在齊王面前,仍一口咬定殺蘇秦是自己的功勞。於是齊王便問這四人如何分這筆黃金,他們仍不知道自己已身陷險境,還高興地回答每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命人將這四名「二百五」斬決。

  後來,「二百五」一詞在中國文化中便流傳下來,常用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趣談中國文化|成語「二分明月」是將明月平分?

趣談中國文化|成語「口不二價」源自一位隱士?

趣談中國文化|古代服務員為何叫「店小二」?

趣談成語「感戴二天」 中國文化中有兩個天?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