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成語「二分明月」是將明月平分?

撰文︰謝小明

  中國文化中,有個成語叫做「二分明月」,有人根據字面意思,以為說的是將月亮分為兩半,這是不是正確的呢?

  成語「二分明月」是出自唐.徐凝《憶揚州》詩:「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意即形容天下的明月有三分,而揚州獨佔二分,比喻揚州的繁華鼎盛,而不是指將明月平分。

  到底古時揚州有多繁華,因而能佔「二分」呢?揚州這名字由來歷史悠久,但最初揚州並不是指現今的江蘇省揚州市,據《尚書.禹貢》載,揚州是天下九州之一,而且區域甚廣,包括淮海、江南一帶,後來多個朝代亦將揚州設置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都城。

  至隋朝統一後,歷史上的揚州才和今天的揚州在名稱、區劃、地理位置上基本統一,隨後隋煬帝更特地開鑿運河以便遊覽揚州。

  唐朝至清朝,揚州更成為運河要道,南北交通必經之地,萬商雲集,由此可見揚州自古便是一個繁華富庶的地區。

  後來,成語「二分明月」從《憶揚州》中演變而來,並用作借指揚州。至今,這個成語常用作指某地景象繁華或比喻人才薈萃,也可用作比喻當地的月色格外明朗。

相關標籤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務得事實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態度認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們會讚美這人做事「實事求是」,是一位能幹可靠的人。

  在古聖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語句來形容,就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漢書 · 景十三王傳》,由顏師古作注而得出這優美的釋文。這句話意思就是務必尋求事實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這句話語原本出自《漢書 · 景十三王傳 · 河間獻王劉德》,劉德是西漢景帝第三子,被封為河間王。劉德修學好...

不貴於無過 而貴於能改過

  要成功,就要經得起挫折。古代很重視個人的修養,特別看重「錯而能改」。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有一句名句「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就是說一個人從來沒有犯錯固然值得欣賞,但更可貴的就是一旦犯了錯而能改過自新。

  在古聖言書中,不乏錯而能改的教導。除了王守仁外,有司馬光《資治通鑑 · 漢紀》中的「固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可以...

趣談中國文化|「三教九流」是哪三教哪九流?

趣談中國文化|「三長兩短」是哪「三長」哪「兩短」?

趣談中國文化|成語「口不二價」源自一位隱士?

趣談中國文化|「二百五」源自一宗刺殺案?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