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一了百了」原是讚人聰慧?

撰文︰謝小明

  中國文化中,成語「一了百了」一般用作比喻某重要事件了結後,其餘相關的事情也隨之了結。因此當中的「了」是指「了結」嗎?

  成語「一了百了」中的「了」原意是「了解」,意指了解一件事情後,其它各樣事也可類推而明白,出自《朱子語類·卷八·學·總論為學之方》。

  根據書中記載,南宋理學家朱熹認為「資質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須節節用工。也有資質中下者,不能盡了,卻須節節用工。」意指資質高的人,領悟力強,只要解開某一問題的癥結,其餘相關的問題也能隨之了解,無須逐次漸進地慢慢學習,類於「一理通百理明」之意。而天賦中下的人,不能徹底理解內涵要義,便要在每一章節上用功,才能了解全貌。

  可見,「一了一切了」本是稱讚資質好、領悟力高的人或用作讚揚別人聰明。而「一了百了」這成語便是從朱熹的話演變而成,但後人望文生義,將當中的「了」,變為「了結」之意,成語「一了百了」在中國文化中則常用作形容主要的事一了結,其餘相關的事也隨之結束。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趣談中國文化|「不二法門」原是佛語?

趣談中國文化|「一葉障目」竟為偷盜?

趣談中國文化|鍛煉在古代是一種刑罰?

趣談中國文化|「一竅不通」原是「七竅不通」?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