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一竅不通」原是「七竅不通」?

編輯︰紀小廷
撰文︰謝小明

  中國文化中,成語「一竅不通」常用作形容人搞不清情況、愚昧無知。這裏「竅」指的是洞,古人稱眼、耳、鼻、口七孔為七竅,所以「一竅不通」原是指人七竅不通。

  相傳這成語出自商朝末年,與比干的七竅玲瓏心有關。當時紂王沉溺酒色,只顧與奸妃妲己吃喝玩樂,不理朝政,殺害許多忠臣。眼見國勢危在旦夕,賢臣比干,即紂王的叔父,勸諫紂王力圖振作,遠離酒色。紂王不聽,反而為假借「賢人之心七竅皆通」的傳說為藉口,要借比干之心來看,將比干處以挖心酷刑。

  據《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載,孔子針對這段歷史,很感歎地說:「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意指若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糊塗地把比干殺害。

  「一竅不通」便從孔子這段話演變而成,用作諷刺他人愚蠢糊塗,或對某事一無所知。至今,人們在中國文化中通常用這個成語形容人完全不懂某種技藝,或指人不通情理,非常頑固。

 

相關標籤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清明節又稱為植樹節,清明節植樹風俗在...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說法,就是在告訴...

趣談中國文化|「一了百了」原是讚人聰慧?

趣談中國文化|鍛煉在古代是一種刑罰?

趣談中國文化|「一板一眼」源自傳統戲曲?

趣談中國文化|一字之師:懂一字可成「師」?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