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一字之師:懂一字可成「師」?

撰文︰謝小明

  中國文化中,「一字之師」的意思是某些詩文經改動一字後,變得更精簡完美,或用以稱許別人學識修養的豐富,那麼在這個成語在起源時,這一字是哪個字呢? 

  原來這成語的由來與唐代詩僧齊己及詩人鄭谷有關,據《五代史補》記載,僧人齊己喜歡作詩,而且寫詩態度嚴謹,詩寫成後,還會仔細琢磨、反復推敲,並虛心向別人請教。某年冬天,齊己在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便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五言詩《早梅》,頌揚寒冬裏早開的梅花。

  後來他去向著名詩人鄭谷請教,鄭谷反覆讀了幾遍《早梅》中「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這兩句後,便對齊己說:「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鄭谷認為若數枝梅花齊開,便不算是早梅,提議將「昨夜數枝開」改為「昨夜一枝開」,一枝梅花初綻更能表現報春梅花的「早」意。

  齊己非常佩服鄭谷改「數」為「一」的意見,深深地向鄭谷表示謝意。後來人們傳誦此事,並稱鄭谷為「一字之師」,而「一字之師」也成為一個經典的中國文化成語,流傳至今。

 

相關標籤

重陽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來自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提及了古代中國重陽節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植物,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陽節時,會將茱萸插在家門前及戴在頭上,根據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民間流行茱萸插頭上,以禦初寒消災避難、預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風俗志《歲華紀麗卷第三》也記載了重陽節時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齡、萸繫臂」的風俗。

  為何重陽...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  

  踏入農曆八月,又是華人最具節日氣氛的中秋節。提起這個節日,我們除了會想起食月餅、玩燈籠外,大家又知不知道在老一輩之間流行一些中秋傳統節日的習俗或禁忌?其中一項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想必大家都會有個疑問,就是為何一個講究團圓的節日,偏偏男性和女性各自都有不能參與的活動?先說「男不拜月」,原來在古代民間,月亮多數用來形容女子,屬於陰柔的代表,是故象徵陽剛以及正氣的男子自然就不適合祭拜月亮了。

  與之相應的「女不祭灶」亦是同樣道理,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每家每戶都會祭拜灶王爺...

趣談中國文化|「一竅不通」原是「七竅不通」?

趣談中國文化|「一板一眼」源自傳統戲曲?

趣談中國文化|「分一杯羹」竟指人肉湯羹?

趣談中國文化|「一毛不拔」源自百家爭鳴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