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分一杯羹」竟指人肉湯羹?

撰文︰謝小明

  中國文化中,我們常以「分一杯羹」比喻分享利益。原來這成語的由來與劉邦和項羽有關,難道劉邦與項羽這兩位結拜兄弟在分享甚麼美味的湯羹 

  據《史記·項羽本紀》載,相傳於楚漢相爭時期,劉邦從鴻門宴上逃生後,整頓軍馬,決心與項羽爭天下。 

  但楚漢兩軍長期對峙的局面,令項羽擔心長此下去會對自己不利。於是項羽捉了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特意做了一個高腳大鍋,把劉太公置於其中,並將此鍋放於高處,讓劉邦看得一清二楚,揚言劉邦再不投降,便會殺他父親並燉成肉羹來吃。 

  劉邦回答道:「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意即我們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若你要烹殺自己的父親,請你也分給我一杯羹吧。項羽知道此舉無法威脅到劉邦,最終並沒有殺死劉太公。 

  而這個「分一杯羹」的故事慢慢流傳下來,時至今日「分一杯羹」在中國文化中則用以比喻分享他人的利益。 

相關標籤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自古以來,中國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也有人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是一個農諺,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這句農諺沒有文獻出處,但《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即是此時種植樹木成活率高,適宜植樹。

 

趣談中國文化|「一板一眼」源自傳統戲曲?

趣談中國文化|一字之師:懂一字可成「師」?

趣談中國文化|「一毛不拔」源自百家爭鳴

中國文化-成語-一五一十

趣談中國文化|「一五一十」是形容數錢?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