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一毛不拔」源自百家爭鳴

編輯︰紀小婷
撰文︰謝小明

  中國文化中,「一毛不拔」這成語常用來比喻某人自私自利、不肯貢獻、十分吝嗇。翻看這個成語的來源,原來源自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思想家楊朱主張「貴生、重己」,強調重視個人生命的存在價值,反對別人對自己的侵奪,同時也不侵奪別人,並極力反對當時另一著名思想家墨子倡導「兼愛」的學說。

  其時,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不同意楊朱的思想立論,並評論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意思是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

  接着孟子又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意思是說:反看墨子主張的兼愛,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去做。

  在原本的語境中,「一毛不拔」是指凡是只為自己、不為他人更不為天下。到了現在,這個成語在中國文化中就通常形容一個人在金錢上吝嗇自私,比如:這隻鐵公雞真是一毛不拔。

相關標籤

春風風人 夏雨雨人

   「春風風人」意思是像春風一樣地吹拂着人,「夏雨雨人」就是像夏雨一樣滋潤着人。這句話看似形容天氣,實際並不是。

  這兩句話出自西漢劉向《說苑 · 貴德篇》,全句是「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這句話並不是形容天氣,而且形容及時給予他人幫助。背後故事還與齊國相國管仲有關。

  春秋時期,梁國相國孟簡子因罪逃到齊國,齊國相國管仲親自出來迎接。管仲知道孟簡子原有門客三千,現在卻只有三個跟隨他,...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自古以來,中國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也有人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是一個農諺,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這句農諺沒有文獻出處,但《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即是此時種植樹木成活率高,適宜植樹。

 

趣談中國文化|一字之師:懂一字可成「師」?

趣談中國文化|「分一杯羹」竟指人肉湯羹?

中國文化-成語-一五一十

趣談中國文化|「一五一十」是形容數錢?

虎年春節-虎年新年-新年賀詞

5個虎字成語 讓你的新年賀詞與眾不同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