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9/02/2022
中國文化中,「一毛不拔」這成語常用來比喻某人自私自利、不肯貢獻、十分吝嗇。翻看這個成語的來源,原來源自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思想家楊朱主張「貴生、重己」,強調重視個人生命的存在價值,反對別人對自己的侵奪,同時也不侵奪別人,並極力反對當時另一著名思想家墨子倡導「兼愛」的學說。
其時,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不同意楊朱的思想立論,並評論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意思是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
接着孟子又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意思是說:反看墨子主張的兼愛,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去做。
在原本的語境中,「一毛不拔」是指凡是只為自己、不為他人更不為天下。到了現在,這個成語在中國文化中就通常形容一個人在金錢上吝嗇自私,比如:這隻鐵公雞真是一毛不拔。